[學子論文]論毛澤東思想指導新聞工作重要性【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論毛澤東思想指導新聞工作重要性【2】

陳吉康

2012年12月05日13:5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新時期轉變身姿至關重要

“長江風平浪靜”,一語雙關。一方面表現長江本身的風浪狀況,另一方面借用長江比喻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不堪一擊,難以興風作浪進行抵抗。借喻和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能啟發讀者的感悟和想象,讓讀者不僅有所知,還有所感,更有所思。

形象化是構成毛澤東新聞語言和其他作品語言生動性的重要因素。他經常運用比喻,比擬等形象化修辭手法,將理論觀點、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情況等抽象內容形象化,使語言生動新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毛澤東寫新聞作品,同樣是經常運用多種形象化修辭手法,使語言格外形象生動。他把國民黨軍隊的將領們比擬為人們熟悉的狗狀態,具體形象,耐人尋味。這個比擬,不僅含有鮮明的鄙視、蔑視感情色彩,而且具有高度的形象概括力。毛澤東從國民黨的將領們入手評述,是要將當時國民黨的軍情態勢總括地交待一下,以說清蔣傅軍是怎樣走出偷襲石家庄這一步的。毛澤東來了個“死狗咬不動一根毫毛”的比擬,形成了國民黨眾將領和軍情總狀態的形象化縮影,具有很強的集中力和概括力。受眾緣著這一形象化縮影浮想聯翩,對國明黨眾將領節節潰敗、全軍難以收拾殘局的局面會得到一個完整明晰的印象。

毛澤東在新聞作品中大量使用形象性成語,使語言變得既具體形象,又有很強的概括力、說服力和感染力。表現國民黨一路敗下去,用“日暮途窮”。形容敵軍喪失了戰斗力,用“望風披靡”、“驚弓之鳥”。描繪被圍困的敵人的處境,用“山窮水盡”。表述蔣介石政權沒落衰亡,用“眾叛親離”、“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新聞通俗易懂群眾化更關鍵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中有一句俗語,“話須通俗方傳元”語言通俗,方能使作品廣為流傳。這話很有道理,對當今大眾傳播語言提出這樣的要求,也非常適合。

構成毛澤東新聞語言純潔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正式通俗易懂,群眾化。毛澤東新聞語言的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通俗易懂,群眾化。因此,通俗易懂,群眾化,成了毛澤東新聞語言的又一重要特征。這一重要特征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時善於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方式﹔二是大量吸收群眾語言﹔三是句子大都比較短,結構比較簡單﹔四是盡可能不用生詞和專門術語﹔五是語言簡潔,干淨利落,沒有多余的語句,不?嗦,不拖泥帶水。后四個方面大家都過眼就明白,這裡就不展開說了,隻說說第一方面:善於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方式。

毛澤東在新聞作品中闡明抽象、復雜的內容時,最擅長將這些內容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深入淺出,非常契合廣大群眾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習慣。

遼沈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之一。決戰雙方的最高統帥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親自指揮。在東北接連損兵折將的的蔣介石為了穩住東北陣腳,急赴東北用兵,也無濟於事,47萬蔣軍照樣連吃敗仗。對於這樣的東北戰局,毛澤東在他為新華社寫的消息《東北我軍全線進攻,遼西蔣軍五個軍被我包圍擊潰》中便作了深入淺出的表答。

毛澤東在其中運用了示現修辭手法,抓住蔣介石的特點進行形象勾畫,顯得如見如聞。這種通俗平易的形象語言,表現力很強。受眾通過對蔣介石形態的直觀感受和想象,會一目了然地看清東北戰局的總趨勢和蔣介石的失敗記錄。毛澤東給蔣介石畫的這組速寫畫,內容很豐富,語言表達形式卻高度簡潔淺顯,的確是深入淺出,平易中顯精深。

農民在認識問題上有個特點,就是重視親眼所見的事實所體現、証明的道理,眼見為實,也就是相信通過事實論據說明的道理。毛澤東深知這一點。並在1927年3月,他為了教育農民破除迷信,樹立隻有投身農民運動才有出路的革命理念,向農民講了一席話中用百姓能聽懂的言語告知了真實且正能量的聲音。

要農民破除迷信,就得對他們進行無神論教育。如果單純講抽象的理論原理,比較深奧,話說少了講不清楚,必須多說。說得再充分、嚴密,農民也鬧不明白。毛澤東採用農民算民拜神活動的效果和農民革命活動的效果作事實論據,來說明靠迷信不靈,靠革命才靈的道理。這樣講道理符合農民認識問題上的特點,也就是事實勝於雄辯,農民很容易明白。所用的兩個事實論據,都是農民自身所作所為,非常熟悉,喜聞樂見。加上語言通俗化,群眾化,具有親和性和吸引力,農民喜歡聽,是抽象的無神論越發深入淺出,淺顯易懂。“說的弄明都笑起來”,表明毛澤東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收到了最佳傳播效果。

毛澤東經常運用諷喻修辭方法,創造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他拿與要講的道理性質上不同而道理上類似的通俗故事或寓言作比喻,說明道理。要講的道理是抽象的,借助與形象的故事或寓言中所包含的道理對比一下,從具體推導、過度到抽象,要講的道理便明白易懂了。1948年底,他為新華社寫的新年獻詞《講革命進行到底》中,用一個希臘的寓言故事作比喻,論証中國人民不能憐惜反動派,要講革命進行到底的道理:

新聞中光用理性語言直接講道理,讀者隻能抽象理會。文化程度較低的群眾不容易清楚。利用人們容易理解的含義淺顯的寓言故事來作比喻,進行形象化輔導,講解論証,要講的仇隙哪個道理便會深入淺出。讀者連理性思考帶形象感悟,道理在心目中就變得具體、明達、深刻了。

毛澤東在其他新聞作品和文章講話中用過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愚公移山”“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法門寺》裡的賈桂”“逼上梁山”等語言故事、成語故事和文學歷史故事,全都是幫助講道理的形象輔導員。通過他們的輔導,抽象的道理全都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便於讀者接受了。

說故事,講道理,不僅語言淺顯通俗,言近旨深,增強了說服、論辯力量,而且避免了語言枯燥呆板,產生引人入勝,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說故事,講道理的語言表達方法,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毛澤東在新聞作品和其他體裁作品中經常使用,特出表現了毛澤東在語言表達上的很強的群眾觀點。

一切較長的文電,均應開門見山,首先提出要點,即於開端處,先用極簡要文句說明全文的目的或結論(現在新聞學上稱為‘導語’,亦即中國古人所謂‘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喚起閱者注意,使閱者腦子裡先得一個總概念,不得不繼續看下去。”毛澤東要求新聞導語要開門見山,足以統攝、驅動全篇。這種“警策”表達方法,也是毛澤東在多種文體中經常使用的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提綱挈領地向讀者快遞要點的語言通俗化、群眾化方法。

在言論性新聞作品中,毛澤東起筆頻頻出警策。他提煉出復雜問題的要點,用一兩句精煉概括,通俗淺顯的話,把問題點透,開門見山,直奔主旨核心。

毛澤東推出了設問式警策。先提問一下,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答案,然后加以回答。自問自答不僅能抓住讀者,引導讀者深化認識,而且造成語言波瀾起伏,活潑生動,增強了對讀者的吸引力。這樣的設問式警策,將深入淺出中的“淺出”出得更明確,更突顯,更具穿透力。讀者一見,豁然醒目,進腦人心。

再看1941年5月16日毛澤東寫的延安《解放日報》發刊詞開頭:“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又是設問式警策。兩句精警醒目的話,道破了創辦《解放日報》的宗旨。作者將豐富的內容集中概括為聚焦式語句,高度簡明,言簡易豐。用設問修辭法,增強了語言的啟發性和穿透力,讀者能在邊讀邊想間快速抓住要領。

毛澤東運用深入檢出、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方式的例子還有好多。他不光在新聞作品中把復雜的內容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表達。他的《矛盾論》和《實踐論》所論述的都是高深哲理。語言表達形式卻是淺近明快,易識易解。毛澤東是善於運用多種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方式的高手。

毛澤東具有很強的化繁為簡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他具有很高水平的認知能力和反映能力的表現。他通過調查研究,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和辨証思維方法、透過事物看的現象,綜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比起事物的現象來比較單純、清晰。毛澤東選用深入淺出、精確透徹、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所要表達的正是他對事物的本質性、規律性的認識。這是為了內容選定了相稱的形式,內容決定形式。

這個問題已經涉及到了毛澤東的新聞語言具有純潔的原因。根據原因正是對新聞內容有全面、深刻的認識。

傳播內容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傳播是作者通過語言形式,將這種主觀認識轉化為受眾主觀認識。作者對客觀事物隻有達到全面、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選用最合適的語言形式來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傳播給受眾。如果作者對傳播內容認識得不夠全面、深刻,隻有表面性的或一知半解的,那麼無論在語言上下多大功夫,也是一筆糊涂賬。

毛澤東的新聞實踐表明,正是由於他對新聞內容有全面、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選用最合適的語言,即純潔的語言進行表達。他是渡江戰役的最高指揮者,對此役有全面、深刻的認識,可以說了如指掌。因此,他才可能以高度概括的構思,選用純潔的語言,寫成了《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兩則消息。毛澤東針對對蔣傅軍偷襲石家庄和西柏坡,親自實施信息站、心理站、空城計,一紙退兵十萬兵,對這場故事了解得最全面、最深刻。因此,他才選用純潔的語言,寫出了有關這場故事的新聞作品。

毛澤東的新聞語言具有純潔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播新聞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讓讀者看懂,受到影響。正是為了達到讓讀者看懂,受到影響的目的,他才千方百計地讓自己的新聞語言純潔化。四十年代初他就講:“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麼人看,給什麼人聽的,否則就等於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836頁)他寫新聞,在語言運用上總是處處為有利於讀者理解新聞內容著想,盡力使語言通用、優美,具有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和通俗易懂性。

毛澤東的新聞語言具有純潔性,無疑也和他長期下苦功學習語言,不斷提高語言藝術水平分不開。關於學習語言,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問中倡導向三個對象學習。這就是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份﹔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這些既是毛澤東本人的經驗之談,也是對所有人適用的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是值得當今的新聞工作者去努力的。

當今的新聞工作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還注意向同行學習語言。這種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不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定要學習同行的優點,不要學習同行的缺點,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內地許多電視播音員和主持人向港台同行學習語言,不是學習人家的親切、自然等優點,而是學習一些語病。例如電視語言中流行“那麼”病毒和“其實”,完全是語言學習中的誤區、偏差。這樣趕趕時髦,純屬東施效顰,以病態為美,胡亂模仿。這樣學習電視語言,不僅損害電視語言的純潔性,影響傳播效果,而且誤導億萬觀眾,讓大家跟上電視學語病。

毛澤東純潔的新聞語言示范和他倡導的學習語言的正確方法,永遠是增強傳媒語言純潔性的正確導向。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保持共產黨員的純潔性的成效,體現在履行好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職責。因此,保持純潔性,我們第一位的任務就是在理論學習上走在前頭,要通過科學理論的武裝,打牢思想基礎,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還要把理論學習的成果轉化為堅定的理想信念,將我國新聞事業發揚光大。(作者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