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論毛澤東思想指導新聞工作重要性--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論毛澤東思想指導新聞工作重要性

陳吉康

2012年12月05日13:5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前言: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召開,吸引了全球各家新聞媒體的關注。開幕后第3天便傳出轟動世界的新聞:毛澤東思想將在十八大黨章修訂中被修改或者被刪除。這讓人們再一次關注起來毛澤東思想的必要性和其作用性。在飛速騰達的時代,過去的思想和文化是否摒棄或者更新,成了十八大代表討論的話題之一。在此,我們隻來討論研究毛澤東思想在新聞工作中的必要性和其新聞作品中傳遞的聲音。

2012年11月10日,在億萬網民和關注中共十八大新聞的全球關注者的期盼下,十八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哲學博士王偉光今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毛澤東思想永遠是黨的指導思想,黨章中已經確定了它的歷史地位。

毛澤東不僅是卓越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他寫的數百篇消息、述評、評論、答記者問、調查報告、廣播講話等新聞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新聞理論與實踐,並且為無產階級新聞學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歲月的流逝盡管其作品已失去新聞價值,但其新聞語言的教育意義卻歷久不衰。他的諸多名篇為人們廣泛傳誦,樹為新聞寫作范例,編入大學新聞教材等,就充分顯示其跨越時空的新聞語言力量。

報刊和廣播電視等媒體的新聞語言,傳播對象是所有社會成員,是同所有社會成員交際、溝通的工具。因此,新聞語言必須具有通用性和吸引力,才能達到預期的交流、溝通目的。具有通用性和溝通目的的新聞語言,正是人們一直呼喚、追求的具有純潔性的新聞語言。這樣的語言,讀者、聽眾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懂,而且喜歡看,喜歡聽。可見,純潔的新聞語言能夠最有效地向傳播對象傳播新聞內容。

毛澤東是一位歷史巨人,同時也是一位從事大眾傳播的巨匠。學生時代他就在業余從事新聞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曾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國民黨宣傳部機關報《政治周報》。在這以后的長期歲月,他不但非常注重抓黨的新聞工作,而且親自動手,寫了大量的新聞理論、消息、時評、答記者問、調查報告、述評、社論、發言人講話、廣播講話、編者按等。

提出新聞語言純潔性沿用至今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屆中紀委七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隻有不斷保持黨的純潔性,才能提高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才能贏得人民信賴和擁護,才能不斷鞏固執政基礎,才能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講話后,全國新聞工作者積極學習文件精神,均認為:從一個基層黨員,保持共產黨員純潔性,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爭當學習的模范、爭當敬業奉獻的模范、爭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認真履行好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在此,我們來梳理下毛澤東對語言的純潔性,特別是新聞語言的純潔性所作的論述:“我希望這個報紙好好地辦下去,多載些生動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沒味道,不起勁。”“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准確性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一個合邏輯,一個合文法,一個較好的修辭,這三點請你們在寫文章的時候注意。”等等語句的論述,加上他在其他場合的多次談論,歸納起來,他對語言純潔性的基本要求就是:語言要合邏輯,條理分明,反對雜亂無章。

毛澤東思想對新聞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要合乎語言規范,反對在詞、語法上給讀者和聽眾設置障礙。要言之有物,反對講空話,搞裝腔作勢的形式主義黨八股。要用確切的語言鮮明地亮出觀點和態度,突出重點和中心,反對吞吞吐吐,含糊其詞,模棱兩可。要生動形象,富於新鮮的實際生活氣息,活潑風趣,反對死板老套,枯燥無味。

毛澤東用自己的新聞作品,將自己對新聞語言純潔性的要求加以具體化、規范化。他的新聞語言的純潔性,突出表現為具有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和通俗易懂性。毛澤東1949年4月22日為新華社寫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雖然隻有是一條200多字的短新聞,卻顯示出語言純潔性的許多特點,堪稱典范之作。

准確性始終為新聞語言核心

新聞語言的准確性,是指新聞內容與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毛澤東寫的這條短新聞,精心選用能正確反映新聞事實,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的詞匯和語句,表達得十分精確、恰當,無懈可擊,新聞內容和語言表達形式高度統一。毛澤東寫的所有新聞作品,語言表達都達到了准確無誤的程度。

毛澤東講求語言的准確性,不僅表現在新聞作品的語言運用上,還表現在對發表新聞作品時是否會影響語文准確性的關注上。寫的准確,發表得不准確,出了差錯,語言也是不准確的。鬧不好,會誤事、壞事。因此,毛澤東要求發表他的新聞作品和其他作品必須嚴禁精細,一絲不苟,保証一字不錯。一旦發現差錯,毫不含糊,公開予以更正。1949年4月25日,新華社廣播毛澤東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時出了語言差錯。毛澤東發現后,於26日代新華社寫了條更正,由新華社發表了更正書。毛澤東正是堅持了思維精確,用語准確、發表無誤,才確保了新聞語言的准確性。

人們喜歡看准確無誤的新聞,更喜歡看主題鮮明、立場鮮明的文字。這種閱讀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分明而確定,毫不含糊的語言表達而取得的。“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毛澤東寫的一句話導語,分明而確定地概括了新聞的主要事實,突出了中心,揭示了主題,語言令人一目了然,十分鮮明。

寫到我軍的勝利,用語是“英勇的人民解放軍”、“英雄式的戰斗”﹔寫道敵軍的失敗,用語是“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作者用富於感情色彩的語言,旗幟鮮明的表示了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感情態度。

大革命時期,湖南、湖北農民起來革命,農民運動形式迅猛高漲。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擔心農民運動會影響正在瀕臨破裂的國共合作,是共產黨喪失同盟力量,因而對農民運動提出種種非議,不予支持。針對這一情況,毛澤東用32天時間深入調查了湖南農民運動,得出的結論是:農民運動不是糟得很而是好的很。以往的許多革命難題,農民一起來便迎刃而解。農民革命才是中國革命主流。農民是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力量。他在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寫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敬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為。農民革命是農民階級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權利的革命。農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農村中須有一個大的革命熱潮,才能鼓動成千成萬的群眾,形成一個大的力量。”

這段是新聞事實的基礎上由感而發的議論,毫不顧忌上級領導人的威勢,毫不遮掩,不含糊其詞,而是用昭然有力的語言批駁錯誤見解,宣示正確見解,肯定農村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倡什麼,反對什麼,說的一清二楚。這是毛澤東為新聞語言的鮮明性所做出的示范。

在毛澤東的新聞作品中,語言的鮮明性特點表現異常突出。鮮明的語言,如實表達了他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所持的鮮明立場觀點和鮮明感情傾向。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