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仰視到平視【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仰視到平視【2】

——論新聞傳播方面新媒介對舊媒介的挑戰

陳官鈞

2012年12月05日15:3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3、傳播效果的變化

中國的新聞媒體均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在傳播敏感事件時,大陸大部分媒體會出現集體失語的現象,或是制造“共鳴效果”。特殊事件採用新華社通稿,制造共鳴,讓讀報、看電視的群眾隻能聽到一種聲音,產生一種思想。對於此事,各微博和博客上紛紛發表看法,部分支持外界聲音。尤其是對公共知識分子來說,在面對傳統報紙和電視的政黨性逐漸強化的時候,他們更傾向於網絡的報道。諾利•紐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筆者認為,該理論符合現實生活場域,對於虛擬世界場域,應該是“反沉默螺旋理論”。互聯網大都採用匿名制,在虛擬空間中,網民擁有高度的超現實自由。在互聯網上,沉默人群會自覺選擇支持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所謂的主流意見採取對抗性解碼,並會參考意見領袖的觀點,以此來強化自己的觀點。“在微博時代,“由於‘鏈狀’、‘環狀’和‘樹狀’對話結構的同時並存,話題空間的成長性明顯增強。而且,在現實社會話語權力空間中處於弱勢的“草根”將有可能成為微博互動再建構的主導性力量。?”

新浪微博名人李承鵬在微博上反對“成都在杜甫草堂投資500多萬元修建4個三星級廁所”,並調侃到“太有錢了。為什麼不修希望小學呢?”該狀態在4小時內得到2000多條轉發與1500條評論。在大多數傳統媒體中,該新聞給予正面報道。而網絡上的反對聲音此起彼伏。原本在現實中充當沉默者的受眾,在網絡上卻成為反對聲音的主導性力量。

新媒介對受眾影響最大的是主動性、交互性。 “受眾被動接受信息逐漸消失,新的模式中,沒有所謂中心,通過廣泛延伸的,連接每一個人的網絡,信息傳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是有可能實現的。?”受眾的話語權在新媒介上得到實現,由此受眾產生了“媒介信任”。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新媒介與受眾實現了“主—客—主—客••••”的新型互動關系。正是新媒介(或是技術)給受眾帶來的安全感與滿足感,使得中介客體的多維開放,互動程度逐步解放,突破了傳統了的“媒介控制受眾”。

“transmit”(傳達、傳遞)這個動詞所代表的二極意涵:單向(one-way)的過程與相互分享(share)的雙向過程。?”在實際傳播中,傳統媒介偏向於強制性的單向模式。當受眾從傳統媒介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時,他們便會轉向網絡媒介,觀看微博,參與公共論壇等。當網友在新媒介上留言時,擁有同類疑惑的網友就會跟貼或回復,甚至轉發。新浪微博作為中國目前擁有最多微博注冊用戶的新媒介,在傳播新聞方面體現了交互性。傳播者主動地發布新聞,接受者主動地閱讀,或轉發。受眾在對內容進行解碼時,充當了一個閱讀者、監督者、反饋者的多重身份,實現了“新聞的病毒式復制?”

近期,各大報紙、電視台對神九發射均採取大幅度的正面報道。除此外,受眾還可在網絡媒介上看到語言尖銳、觀點相左的社論,俄國批評家巴赫金提出的“雜語現象”,符合新媒介的現狀。雜語現象打破了“一元”話語權威。

例如,在新浪微博中,域名為“重慶何仁勇”的網友在《神九上天,公知們為什麼不高興?》裡引用多位知識分子的言論,例如,知名時政評論家李劍芒說到,“中國西昌發射中心幾十公裡以外的孩子沒有像樣的教室。你們難道不感到痛心?為了這個大炮竹,幾百萬的兒童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這值得激動嗎?”網絡媒介作為一個互動性極強的場所,能容納不同的聲音,該網友還摘錄一篇人民日報1977年2月3日的報道來表達自己不滿的心聲,“衛星飛太空,人間苦難重,這是當今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寫照。不過蘇修自己並不這樣認為,而美其名曰‘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讀者投書蘇修報刊,要求縮減用於空間的撥款,騰出資金用來提高人民的物質福利事業。結果招致蘇修《新時代》雜志御用文人的痛斥。”

謊言始於封鎖,謠言止於公開。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舊媒介的扼殺者、爆料者。2012年6月18日,新浪微博草根達人,漫畫作家“變態辣椒”爆料道,“各省新聞單位沒有各級宣傳部門的指示前提下,不得擅自報道負面新聞,不得跨省採訪,違者被舉報,並沒收記者証件。”該微博也交代了該新聞是某記者與當事人在私下談及的。在2分鐘內,該微博被轉發2000多次,評論700多條。當傳統媒介的新聞客觀性不斷縮減,偏向性增強時,受眾自然地轉向新媒介。傳統媒介正逐漸失去權威性。

綜述

新的媒介帶來新的思維和行為習慣。網絡媒介讓人類回到“重新部落化”。在新聞傳播方面,新媒介將調用人體的感官媒介全面、均衡地感知世界。報紙、電視、網絡的逐步發展,其實就是人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印刷媒介隱含了個體化的接受模式,促成了個人價值觀念,使人際關系疏離,劃分了私人與公共領域以及各種知識學科。”而電視媒體則將家庭、社區聯合為整體,並逐漸將視野擴展到全球。而網絡媒介則完全模糊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網名成了一個 “社會人”,與公共領域的交集不斷擴大,甚至實現了與世界的交流,而不是一個看客。從對傳統媒介的仰視,尊崇傳統媒介,到平視傳統媒介,分析其危機,受眾的民主觀念正不斷增強。自媒體時代的受眾是一個媒介人,從信息控制權集中到信息控制權擴散,受眾正逐漸運用理性來思考世界。(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2011級傳播學學生)

注釋:

① 摘自華西都市報1月2日版

② 摘自《數字化生存》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 著

③ 、⑥摘自美通社發布《首個中國記者社交媒體工作使用習慣調查報告(1)》 2010-12-13

④ 摘自鳳凰網資訊 2012年03月17日 07:13

⑤ 《2009,傳統報業與新興媒體的融合》 唐緒軍 著 來源: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

⑦摘自《新媒體時代的媒介融合》 高韻斐 著

⑧、?摘自《我們時代的媒體》 於威 著

⑨摘自《解放的速度》 保羅•維利裡奧 著

⑩摘自 《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納支森的演講報告》---許曦華 郭嘉 人大新聞網站 2006 4月11日

?摘自《微博互動的結構與機制——基於對新浪微博的實証研究》 夏雨禾 著 來源: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官方網站 2011-1-14 )

?摘自《受眾分析》 丹尼斯•麥奎爾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版)

?摘自《關鍵詞》 雷蒙德 著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