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採用訪談和資料、文獻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立足濟南市流動商販家庭網絡使用分析,觀察長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低收入群體,在面對自身文化水平與經濟收入水平雙低的境況下,在對未來生活充滿焦慮與希冀的日常生活中,購買和使用電腦與網絡的現狀、動機與具體使用行為。並了解他們是如何以此來獲取休閑娛樂、網絡資訊、實現子女控制教育與表明自身所屬階層的。本論題旨在探索現代化進程中,中國階層分化不斷加深,互聯網技術在低收入群體中的使用是如何來實現他們運用有限的力量來打破僵化的階層劃分,並在沒有完善制度保障下寄托自己全部希望的。
關鍵詞:低收入階層 流動商販 互聯網 階層分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經濟飛速發展。然而,處於收入結構底層的低收入群體由於與其所處社會環境與經濟環境的強烈沖突,他們的消費行為顯得尤為尷尬。在低收入群體中,城市流動商販是較為典型的一個群體,他們身份構成復雜:可能本身一直居住在城市,也可能來自農村,但是無論他們之前的身份如何,現實情況都將其納入了處於城市生活的邊緣,成為現代化最為集中的城市中的“非現代化人群”。以流動商販為例,他們每個月利用倒賣低價值產品,如水果、廉價工藝品等,獲取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所從事的幾乎屬於純體力勞動,而直接經濟收入偏低。同時,在倒賣和流動經商過程中,他們不免受到消費者冷眼,甚至還會受到城管的驅逐,極度缺乏安全感。在如此尷尬的夾縫層中生存,他們的消費行為乃至整個生活狀況都形成與其他階層較為明顯的區別表現。
從《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看,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互聯網普及率較2010年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4%。[1]這說明盡管我國互聯網用戶總數很大,增長速度快,但普及程度較低,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我國上網用戶中高中及其以下的文化層次的網民約佔77.5%,究其原因,高中及以下的網民初涉網絡,更多的是迷戀網上的音樂、游戲、交友聊天等娛樂活動,並將其視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家庭電腦的普及,上網途徑的多樣化,上網費用的降低,為低收入者涉足網絡提供了便利。
筆者獲得的大量一手採訪資料和觀察資料均來自對濟南本地低收入群體家庭網絡媒體使用狀況進行的調查和採訪,並對其進行分析。採選的對象主要為濟南市內流動商販代某、劉某及其家人,獲知在面對高水平都市生活與自身較低消費能力的矛盾沖突情況下,他們如何使用新媒體來獲得低成本休閑娛樂消費、獲取信息咨詢、實現對子女教育的教育和控制。
一、城市低收入群體網絡使用分析
低收入群體是一個長期的、恆久的、發展的概念,在該群體的產生的復雜的社會原因中,過剩勞動力無法與工作崗位接軌,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逐漸轉化成低收入群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筆者所調查的對象代伯伯和劉阿姨,兩名受訪者,一人配偶無業,一人配偶從事與流動商業相關行業(為妻子提供流動售賣的貨源)。在子女情況方面,代伯伯兒子小代初中畢業后就不再上學,劉阿姨有兩個女兒,分別上小學和初中。
從訪談結果來看,兩名受訪者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浮動。兩名受訪者家庭均使用電腦,且均為二手台式組裝機。從對兩名受訪者的訪談和分析來看,他們家庭對網絡的使用用途隻要集中在“休閑娛樂”、“了解新聞”、“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和控制”以及“改變自我階層認識”等方面。
1.使用網絡進行休閑娛樂
此次訪談的一位受訪者,劉阿姨今年46歲,祖籍山東菏澤,靠自己在擺地攤收入養家糊口,販賣低價劣質樹脂工藝品所獲得的收入幾乎是全部的家庭開支來源。在消費目的方面,劉阿姨說,當時買電腦是為了自己的大女兒在增長見識和教育上的方便,由此可以發現,盡管收入水平與教育水平均較低,他們仍然重視子女教育。劉阿姨表示, “絕對不允許”女兒們在上學期間接觸家裡的電腦。倒是自己無業的丈夫,平時隻負責為自己的流動攤點供貨(低價工藝品),空閑時間較劉阿姨而言更充足。家裡的電腦沒有了女兒的使用,劉叔叔幾乎主要使用者,通過自己學習使用電腦和網絡,進行一些簡單的網絡游戲和QQ聊天,休閑娛樂成為家用電腦的主要用途。
2.有限的了解國內和國際新聞
在跟蹤受訪者中,劉阿姨的丈夫擁有較長網齡,同時對網絡的使用熟練程度也最高。劉叔叔對電腦的使用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前述休閑娛樂,另一個是瀏覽門戶網站上的主頁新聞。前者所佔用對象的網絡使用時間較長,而后者則是每次使用網路所做的“第一件事”。他所關注的網絡新聞主要還是國內和國際新聞,尤其是國際新聞這類從表面上看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信息,筆者猜測,這可能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實現自身精神解放的一種可用途徑。
3.利用電腦和網絡完善子女教育,實現控制子女的目的
代伯伯是山東聊城人,小學文化,今年50歲,獨子今年26歲,無業,初中學歷,偶爾跟父親學習做生意。2002年,代伯伯一家來到濟南后,從事水果批發零售生意,對兒子的看管無能為力。2006年,代伯伯在親戚家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電腦與網絡,當時主要是親戚家小孩使用電腦上網,加上經常看到電視上播放的電腦學校的廣告,他開始考慮購買家用電腦,讓小代在不做生意的時候在家使用網絡。
用代伯伯的話來講,購買電腦,主要還是為了讓小代能夠接觸網絡,通過網絡學到更多東西。作為消費的決策者,代伯伯在實施購買行為時,依靠親戚介紹,購買了一台組裝的二手台式電腦,當時(2006年)的價格是近4000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代伯全家兩個多月收入。另一方面,還出於希望家裡有了電腦,小代就“不去網吧玩游戲”了,通過物質條件的滿足來防止小代受到“不良教育”。代伯伯稱,在來濟南之前,小代經常混跡在聊城老家小鎮上的網吧裡,和“不三不四”的社會青年混在一起。代伯伯表示,就算小代不是用家裡的電腦上網學習,“只是玩游戲,也要比在外面混著好。”
4.通過使用網絡媒體,重塑社會角色
從2008年買回第一台組裝電腦並安裝網絡開始,劉阿姨丈夫就逐漸培養了自己的網路新聞瀏覽習慣。劉叔叔使用網絡看新聞盡管與眾多網民看門戶網站新聞的行為從表面上看,似乎沒什麼差別,但前文中提到劉伯在從門戶網站對新聞的選擇性點擊主要集中在國際新聞上,這種行為似乎並不是完全建立在個人新聞偏好上。實際上,他在跟街坊聊天過程中,國際新聞成為他最大的談資,一些“電視上沒有的新聞”成為劉叔叔與街坊鄰居聊天中最經常由他引導的話題。他會津津有味地向街坊鄰居談論最近國際上發生的大事,並對其評論。在講述這些話題的時候,劉叔叔會有意識的提到“昨天網上新聞說……”、“但是網上的新聞說……”,因此,劉叔叔也成為同齡人中傍晚聊天時的“意見領袖”。由此可見,網絡媒體的使用直接為低收入階層帶來“身份的提升”。同時,筆者認為這種信息獲得與通過其他媒介獲得的咨詢在內容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網絡這一形式只是為其“包裝”。同時也可以看出,低收入階層整體對網絡的接觸和使用仍處於較為淺顯的階段。
另一名受訪者代伯伯購買電腦給小代,讓自己對子女的付出與其他經濟環境更好的家庭沒有區別,是一種對自己履行父職的慰藉。代伯伯並不希望別人看不起自己,更不希望別人看不起自己的子女,因此通過購買電腦和使用網絡去削弱這種“看不起”的情況,代伯伯一方面希望通過將網絡引入家庭,實現對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自己的子女和家庭能使用上網絡,本身也是重塑自身社會階層地位的方式和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