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困頓之境:電視民生新聞路在何方?【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困頓之境:電視民生新聞路在何方?【2】

——2011年電視民生新聞研究綜述

吳盈  

2012年12月05日16:5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對創作手法的研究

佳木斯大學的劉晶瑜通過對大量文本的分析,對電視民生新聞的文本特點給予了幾點總結:一是平民的視角,說說老百姓身邊的事。二是獨特的新聞構架,電視民生新聞與資訊相結合,新聞資訊化、資訊新聞化﹔新聞與情節相結合,“故事情節的比例被大大增加,同時在情節的描述中也會突出故事的喜劇、悲劇、諷刺或沖突等因素,用小說家的思維來對新聞文本進行構思”﹔﹝3﹞新聞與民俗相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市井人物、歷史遺跡、方言俚語等共時性地縈繞在電視民生新聞文本之中”。﹝4﹞三是親切的說話方式,以日常“說”的方式取代“播”的方式。另外,山西電視台、沈陽電視台的電視人都在文章中指出故事化敘事的優與弊。對於電視民生新聞的策劃,有業界人士指出,“民生新聞應逐步打造為一個公共平台,不僅可以讓普通市民為策劃提供大量的新聞素材,還可以通過與受眾的互動,更近一步了解到老百姓生活的困難和遭遇,並與有關部門一起,解決他們自身無法解決的困難,把民生新聞打造成‘人民衛士’”。﹝5﹞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千姿百態,業務執行手段數不勝數。在對2011年的論文整理中,我們能發現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編輯、主持人的弊病,有不少學者或業內人士撰筆提出規避問題之路,但總感覺力道不夠,隔靴搔痒,千篇一律。此外,對於電視民生新聞的經營策略研究,筆者只是零星見到一些“傳播策略”的提及,鮮見文章專門研究,此為一缺失。

三、 電視民生新聞的問題和前景分析

2006年,28家省級電視台聯合組成了全國省級電視台民生新聞協作體(以下簡稱協作體)。據了解,在“一省一台”的原則下,協作體28家成員台擁有民生新聞節目約80個。如此,國內各級電視台的民生新聞節目節目總數量可想而知,然而其節目的質量卻良莠不齊。電視民生新聞走過十年,繁華之后,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一)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探究

筆者搜集電視民生新聞問題及前景相關論文61篇,查閱發現,2011年學界和業界對電視民生新聞產生的問題的研究大體一致,即碎片化、迷失化、平庸化、低俗化、包辦化、冷漠化、娛樂化、同質化、城市化和功利化。

山東菏澤電視台的張桂林在文章中直言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泛濫,導致記者和觀眾對此類新聞的興趣和新鮮感逐漸消失甚至更甚。他總結了幾點電視民生新聞的誤區:一是題材瑣碎拉雜,局限事件表面,難以深入,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二是報道手段平庸乏術,低俗化傾向日益顯現。三是報道身邊瑣事有余,新聞導向不足。《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課題組的研究報告上對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也稍作分析,“部分媒體為了追逐經濟利益、提高收視率,使得民生新聞節目更偏重於娛樂化的傾向。從新聞採集到制作、播報,都暗含著“戲說”的成分、濫用娛樂元素的意味”。﹝6﹞

(二)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前景探析

山東菏澤電視台的張桂林指出要解決電視民生新聞的難題,首當其中是厘清概念,重新准確理解民生和民生新聞。吉林師范大學的陳瑩給讀者提供了對電視民生新聞的深刻認識,“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既從表面上代表了一類新聞的類型,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新聞操作理念的體現,以人為本,以服務受眾為本”。﹝7﹞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新聞宣傳中心的孫嘯武則這樣理解電視民生新聞,“民生新聞是一種以‘民本思想’為基點,用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的一種電視新聞表現形式”,﹝8﹞“它以一種獨立且具有特色的選取新聞的角度,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態度,表現了一種新聞的立場”。﹝9﹞對於電視民生新聞下一步該向何處發展,大體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大民生”方向。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電視經濟頻道總監張建紅提出電視民生定位的突破與升華在於踐行“大民生”,“大民生主張以更廣闊的視域、更人文的視角、更宏觀的高度、更多樣的形態,關注並展現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10﹞“大民生”不僅包括老百姓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以及提供生活信息和服務訊息的“小民生”,更包括對國計民生、重大政策等公眾關注的焦點,以及代表全社會價值取向的信息解讀和詮釋。

一種是“公共新聞”方向。蘭州大學的熊曉艷認為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的本質相通,“民生新聞平民化的思考方式是關注、回歸新聞公共性的一種體現,關注民生、了解百姓所重視的話題和欲求,能為公告新聞尋找合適的選題”。﹝11﹞湘潭大學的李明則從公共理論的滲入、公共題材的選取、新聞策劃及深度挖掘和媒體教化引導四個方面試著提出了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融合之道,“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融合,就是希望通過社會、媒介、受眾三方合力作用,增長新聞的公共性、降低民生色彩,從而既實現電視民生新聞的跨越式發展,又為公共新聞扎根中國獲取土壤,從而為電視新聞的發展創造出較大的發展空間”。﹝12﹞

無論是“大民生”方向還是“公共新聞”方向,學界和業界就電視民生新聞如何發展的具體舉措探究大體一致,主要是:一堅持“內容為王”,提升民生新聞本質。沈陽廣播電視台的王麗娜還提出民生新聞內容向時政、財經、社會等領域延伸。二是以民為本,拓展民生新聞內涵。中央電視台總編室的唐春雷在文章中強調,要“正確認識‘以民為本’中‘民’的含義,中國有8億農民,關注農民這一弱勢群體,拓展以‘三農’問題為題材的報道”。﹝13﹞三是時效為先,堅持直播常態化。針對直播,湖南電視台的謝衛提醒要適當控制新聞直播。當前一些民生新聞欄目大量使用SNG,連一些毫無意義的時間也頻繁使用,使得直播過於泛濫。他指出“直播必須比錄像更具沖擊力或更值得期待的新聞事件才能使用”。﹝14﹞四是加強互動,擴大節目影響力。這不僅是指與觀眾的互動,同時還包括與新媒體的互動,以期形成民生新聞整合傳播效果。五是本土為根,獲取觀眾認同感。浙江象山廣播電視台的金旭東對這一點做了延伸,他認為電視民生新聞的地域視角要適時放開,有時候可以嘗試“全國化”,“在開放式的思維中,所有本土之外的新聞元素仍然與本土的新聞事件或新聞現象保持緊密的鏈接,本地域之外的信息、觀點、事件與本土的內容有著內在的深刻聯系,兩者之間互為呼應”。 ﹝15﹞

蛹化成蝶的路程是艱辛的,當下電視民生新聞遭遇瓶頸,學界業界都在急切地尋找出路,然路在何方?2011年交出的答案似乎是人雲亦雲。研究論文大同小異,鮮有讓人豁然開朗的佳作出現。研究命題是電視民生新聞,然絕大多數研究者似乎拋開了“電視”這個媒體而空談民生新聞,假若偷梁換柱,把電視換成廣播抑或報紙,論文似乎內容照樣適合。電視是實踐的媒體,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若研究者能多些最新最快最真的電視台民生新聞節目個案研究,效果或許會大不一樣。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