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困頓之境:電視民生新聞路在何方?--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困頓之境:電視民生新聞路在何方?

——2011年電視民生新聞研究綜述

吳盈  

2012年12月05日16:5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十年,十年裡業界和學界就電視民生新聞的研究從未停止。本文選取2011年國內關於電視民生新聞研究的相關論文做內容分析,發現2011年國內關於電視民生新聞的研究內容大部分是是來自於業界的反思和建議,論文數量樂觀,但研究視角和內容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研究空間仍留有很大余地。

關鍵字:電視民生新聞 研究綜述

引言

2002年是中國電視民生新聞崛起的拐點,自《南京零距離》之后,民生新聞節目在國內電視台遍地開花。眾多電視台選擇用“民生”來定位自己,卻因為對民生的理解過於偏狹或者錯位,導致節目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雞零狗碎”的民生新聞甚至面臨著“被邊緣”的危險。由此,民生新聞該往何處去?學界業界的探討一直在繼續,本文作者翻閱了近幾年有關電視民生新聞的研究論文,選取2011年的研究論文為樣本,試圖通過梳理前輩們的研究從而找出一些突圍之道。

本文以2011年為研究年限,在中國期刊網上以題名搜索的方式,搜得電視民生新聞相關論文10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00篇,優秀碩士論文2篇。這些論文有來自學者專家的理性分析、定量討論,也有業界從業者的經驗總結分析,據筆者統計,102篇文章裡,73篇來自業界,佔總數71.6%。文章裡有針對地方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進行的個案分析(比如太原電視台、遼寧台都市頻道《新北方》欄目、廈門電視台《特區新聞廣場》欄目等等),但絕大部分是從宏觀層次就民生新聞的緣起、概念、出路進行的思索,數量約佔82.4%。文章中有從新聞學、傳播學的視角進行的研究,也有從語言學、敘事學、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所進行的探討。

在筆者搜集的102篇論文中,研究內容大致可分為對電視民生新聞的背景分析、業務研究、問題和前景分析以及電視民生新聞的作用四個方面。筆者整理發現,四個方面的研究比重存在較大的差距,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問題和前景分析的論文數量最多,比重過半。如下圖所示:圖1:

一、 電視民生新聞的背景分析

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1993年《東方時空》的子欄目《生活空間》,而讓電視民生新聞真正大紅大紫的是2002年江蘇電視台開播的《南京零距離》。再到2011年,國內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進入瓶頸期,繁榮消退。前后兩個十年,電視民生新聞由衰而盛又由盛而衰,期間背景原因錯綜復雜。

2011年,學界和業界對電視民生新聞興起背景的研究或簡單提及或成文論述,但總體上觀點一致,即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因素使然。在所得的5篇論文中,湖南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涵宇引入經濟學裡的“PEST模型”【 P(political)、E(economic)、S(social)、T(technological)】,從一個新的角度對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背景做了詳細論述。

他提出,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背景“PEST模型”變量一之“Political”首先是來自相關方針政策的護航,比如“三貼近”思想、“以人為本”以及“群眾利益無小事”等等思想方針的提出實施。其次是國內日漸形成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宏觀環境。最后是電視民生新聞本身,由於其關注點很少涉及到重大政治性話題,所以為其披上了規避政治風險的外衣。“PEST模型”變量二之“Economic”首先提及城市化進程給電視民生新聞提供巨大受眾群的同時也為新聞素材供給提供保障。另外,經濟體制改革,電視對廣告的依賴與日俱增,生存使得媒體堅定地把電視民生新聞做到底。“PEST模型”變量三之“Social”焦點在於電視民生新聞“親民”的形象使得大眾找到一個情愫共鳴的出口。電視民生新聞關注百姓生活、關注時下熱點,“給予老百姓充分的表達權和信息知曉權,毫不掩飾社會各種矛盾,人們感覺到了屏幕中出現的很多“我”,與自己有著相似的經歷與體會,語言生動幽默、形式活潑多樣”,﹝1﹞自然對電視民生新聞倍加關注。“PEST模型”變量四之“Technological”主要提及新技術日新月異給電視民生新聞提供技術保障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發展上的可能性。

王涵宇專門論述了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背景,這足以讓我們厘清電視民生新聞過去十年繁盛至極的原因,但是十年足以滄海桑田,現下的電視民生新聞又是在怎樣的背景裡存活?關於王涵宇提及的“PEST模型”之四要素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與電視民生新聞當前境況之間又有怎樣的關聯?如此類疑問重重。筆者認為,在民生新聞繁華消退,諸弊纏身的當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要一步是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現實背景做分析,找出今昔的變化點,對症下藥。然而,在2011年的研究論文中,筆者尚未發現此類文章,僅有的幾篇還只是遙談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背景,為此,深為遺憾。

二、 電視民生新聞業務探究

新世紀伊始,電視民生新聞憑借平民視角、故事化敘事、“說新聞”等創作手法在國內電視界所向披靡,贏得一次又一次收視神話。時至今日,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仍是多數地面電視頻道經營收入的主力軍,也是頻道進行地面市場競爭的主要力量。電視民生新聞的分量對電視台之重可見一斑,但縱觀其十年發展,電視民生新聞的業務手段並沒有多少變化,有不進反退之感。

筆者查閱2011年關於電視民生新聞的研究論文,其中有關業務研究的佔31篇,佔總數1/3。內容涵蓋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從業人員(主筆、記者、編輯、爆料人等)、節目創作手法(敘事方式、編排方式、情感運用、選題選材、策劃執行等)等方面的研究。

(一)對從業人員的研究

重慶師范大學的趙紅勛在文章中對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文字記者、攝像記者、出鏡記者都逐一進行了業務規范,他指出文字記者練“筆”,攝像記者練“技術”,出鏡記者練“口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姜彩杰、熊玉娟道出在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十年中,記者的角色衍生出變化:一是“報道型”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報道者”,其次是“幫忙類”中的“參與者”,再是“調解類”中的“參與者”。三種記者角色彰顯三種不同的節目定位,但問題同一而是。一則電視民生新聞的成形,一要有記者採訪,二少不了編輯的助力。吉林電視台的顧芳在文章中對電視民生新聞編輯的素質做了幾條總結:一注重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二增強創新意識,提高策劃能力和組織能力﹔三做好編排工作﹔四提高后期編輯技術能力﹔五要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文字能力。奉華廣播電視台的邢良軍、邢燕君則引入心理學的“移情”觀念,認為電視民生新聞需要“記者對採訪對象的‘移情’,去體會採訪對象的真實情感,也讓採訪對象體會到記者對自己的關心和理解是雙方情感得到交流”。﹝2﹞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