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採訪楊柳坪村民
主流媒體內的新聞專業主義
2011年8月,柴靜主持的《看見》正式開播,人們可以在她的博客上看到每一期節目的預告、節目視頻、文字簡介以及幕后故事,她的博客成為新聞報道背后的報道,一種更加感性的敘事。博客也為柴靜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的表達平台,她寫下諸如關於顧准的思想隨筆等,贏得了知識群體的認可與尊重。
越來越多的人,將柴靜稱之為“公共知識分子”,在她的文章裡,胡適與顧准的話,被引用的頻率增加了,尤其是胡適,她不僅引用胡適關於自由、民主與獨立之間的關系,甚至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也會出現胡適:“日子就像胡適說的,‘平淡而近自然。’”
作為國家最大的主流媒體,央視內部形成了一種強勢文化氛圍,有其自身的價值衡量體系與思維體系,容易將置身其中的人塑造成相類似的氣質,但這樣的氛圍,也使得那些有能力又有力量持守自我個性的人,變得耀眼,白岩鬆、崔永元等,都是這樣的著名主持人。而柴靜的耀眼,在這之上。
就媒體業而言,電視較報紙雜志更保守,也更晚走出宣傳角色進入專業主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媒體走向市場化,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媒體緩慢扎根,真相可以埋葬虛偽與謊言,真話能刺穿戾氣與悖謬,事實本位的新聞則可干預社會,媒體人一路尋找新聞夢想得以實踐的現實空間。
從深入“非典”第一線,到調查山西污染事件,再到採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等,這些人們更習慣在市場化雜志上看到的深度報道,出現在央視,令人驚喜。
而對柴靜而言,從電台主播到央視調查記者,是走出自我走向公共社會的過程,她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自身的嬗變:從文藝女青年至新聞專業主義者,從哼唱《讓我擁抱你入迷》,到論析胡適名言:“你們要爭自由,不要爭民主,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她仍在變得越來越顯眼,大有“天下誰人不識君”之勢,在文字裡她是謙卑的:“我的起點太低,用不著發愁別的,接下來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從蒙昧中一點點解敷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
(新京報記者 朱桂英 圖由柴靜提供)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