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到商機,經典成外殼
據曾經擔任過張藝謀《活著》、《英雄》等影片文學策劃的作家王斌介紹,當初張藝謀能成功改編余華、莫言的小說,就在於這代人都是從“文革”的苦難中走出來,電影創作者和作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高度一致的,有著強烈的精神共鳴。進入新世紀以后,王斌坦言,很少見到適合改編成電影的當代小說了,文學界相對沉寂。時至今天,電影創作者、作家對歷史、現實都缺少共識,精神上缺少交流,改編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也就沒那麼高了。
大量改編自古典文學名著和傳統題材的商業片,更多是為了市場的需要而不能尊重原著。王斌指出,雖然《滿城盡帶黃金甲》借用了《雷雨》的故事原型,《夜宴》借用了《哈姆雷特》的故事原型,但都沒有保留對原著精神內涵的認知,在心靈、精神上已經枯萎,隻剩下一具骷髏。又如《趙氏孤兒》,故事能夠流傳到今天,就在於其中的人物闡釋了義與信,但陳凱歌的電影抽掉了這個主題,影片已經不是原來的東西。
“趙氏孤兒這個故事長在我們的文化土壤之中,一個民族用集體無意識記住了這個故事,肯定有其價值。”王斌感慨,后人改編經典名著,應該理解其思想深度,而不是一味顛覆。像黑澤明導演的《亂》,也借用了莎士比亞名劇《李爾王》的故事原型,但注入了自己的想法,改編得非常成功。
實際上,很多古裝片都是拿了文學名著和傳統題材做外殼,裝進去的卻是最庸俗的內容。“現在有些制片方,拿到名著改編版權,隻看商機,不會朝打造經典作品的方向努力。”曾念群說,很多電影會把現在流行的小三、閨蜜話題加入古裝片,加入現代人自以為是的東西,對原著沒有什麼深刻把握。如《畫皮》就借古典的殼,表達現代女性的情感生活。
曾經成功改編《活著》、《霸王別姬》等影片的著名編劇蘆葦感慨,從改編技巧上講,改編長篇或中篇都不是問題,主要是如今電影文化價值觀混亂,藝術目標不清楚。他曾參與吳宇森導演的《赤壁》編劇,但后來主動退出了。“《赤壁》把一部氣壯山河的歷史正劇,加入一些時尚搞笑元素,什麼都沒說透。”他解釋,當初吳宇森想把《赤壁》拍成和平、團結的主題,但他覺得赤壁之戰就是以弱抗強、獨立自主求生存,根本沒有和平的主題,影片對主題表現就顯得很混亂。
改編文學名著,國內導演往往把握不了原著的精髓,還習慣於往下半身低俗方向發展劇情。“比如《赤壁》、《金陵十三釵》裡安排的床戲,就透露出制片人很齷齪的心理,好像觀眾很喜歡這種戲份。”電影市場研究專家蔣勇說,好萊塢很少有戲說類電影,更不會隨便拿名著來戲說,但國產片經常這麼做,隻看商業價值不顧藝術價值,不可能拍出《指環王》三部曲那樣的史詩作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