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改編劇為何難成功? 隻看商機經典成外殼【4】--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名著改編劇為何難成功? 隻看商機經典成外殼【4】

2013年04月18日09:11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功利大環境,難出好作品

  《白鹿原》上映后,蘆葦曾不滿地表示,當前國內電影大環境很浮躁,不適合在這個時候改編這部小說。“好萊塢還把電影當作文化藝術來評估,奧斯卡獎都頒給嚴肅電影。現在國內電影人沒有這個目標和追求,不把電影當作民族精神文化來追求,票房就是一切。”蘆葦至今仍然認為,《白鹿原》拿情色炒作來謀取票房,可以看出這一代電影人的疲弱無力和對民族文化的不負責任。

  回憶過去跟張藝謀、陳凱歌合作,蘆葦深有感慨。“他們三四十歲時拍的片子讓世界驚嘆,但現在他們拍的電影怎麼樣?商品化讓他們無法堅守藝術立場,放棄自己的原則。他們現在的身份不只是導演,還是老板。”他說,陳凱歌拍《霸王別姬》時只是導演,非常純粹,現在身份就多了。王全安跟蘆葦合作拍《圖雅的婚事》時也只是一個導演,但拍《白鹿原》,卻一人身兼導演、編劇、制片人等五個職務。

  蘆葦的話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贊同。“張藝謀改編《紅高粱》、《活著》的時候,不用考慮票房市場,隻要拍出好作品。”蔣勇認為,現在的大環境變了,導演和創作團隊既要考慮口碑又要考慮市場,有時就兩頭不討好。他舉例,現在改編一部長篇小說,電影隻要超過兩個半小時,院線就會要求片方刪短,而導演也為了市場會主動配合院線要求。但在好萊塢,導演根本不會擔心這種片長問題。

  文學名著也許更適合拍藝術片,探討人性、命運,並不適合拍成快餐式的商業片。而當下國內電影市場被商業片壟斷,整個產業鏈都在為商業片服務,藝術片缺少生存空間。“如果導演沒有知名度,沒有市場號召力,改編文學名著的電影很難有市場。”王斌認為,目前隻有張藝謀、馮小剛等少數導演擁有強大資源,可以去改編文學名著。新人導演缺少資源,沒有機會去拍大部頭名著。

  實際上,很多影視公司買下當代文學作品的改編權,卻囤積在那裡,並沒有真正拍攝。據業內人士介紹,一些影視公司將名家小說影視改編權收購,建立自己的題材庫。影視改編權的簽約,一般隻有幾年,時間到了,還需要轉讓、續簽。就像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10年前就把電影版權賣給了韓國公司,但至今沒有開拍。賈平凹的《廢都》於2009年解禁后,即被浙江金球影業搶得改編權,但目前仍認為條件尚未成熟,也還沒有拍攝。

  文學作品改編難,除了電影人心態浮躁之外,審查機制也是一大難題。“當初,小說《白鹿原》為了獲茅獎都進行了修改,改編成電影就會有更多限制。”曾念群如是說。蘆葦也感嘆,《活著》至今還不能公映,也沒給出個說法。像小說《廢都》、《豐乳肥臀》、《許三觀賣血記》等都涉及到不少暴力黑暗元素,要是拍成電影,內容肯定會受影響。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國內導演大多本身能力就不夠,既要追求商業市場,還受到創作上的限制,改編名著是很難出精品的。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