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改編劇為何難成功? 隻看商機經典成外殼--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名著改編劇為何難成功? 隻看商機經典成外殼

2013年04月18日09:11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不久前上映的進口片《悲慘世界》雖然是一部文藝音樂電影,但內地票房高達6000萬元,獲得了眾多影迷的超高口碑。去年上映的《安娜·卡列尼娜》、不久前登陸內地的《霍比特人》,都改編自名著,也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今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樣改編自文學名著。

  國內電影改編文學名著的現象近來也在升溫。去年上映的電影《白鹿原》、馮小剛的《一九四二》,都是根據當代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的。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不少網友也呼吁將他的長篇小說《豐乳肥臀》搬上銀幕。今年更有多部改編自《西游記》、《封神演義》的電影將登陸影院。不過,眼下看似很熱鬧的文學改編熱,仍有許多令人感到困惑之處,值得冷靜思考。

  國產片改編,罕見成功者

  把文學名著改編成電影,近年來在好萊塢形成了一股熱潮。從去年開始,先后有十余部此類電影在大銀幕放映,既有歐洲經典文學名著《呼嘯山庄》、《安娜·卡列尼娜》、《悲慘世界》、《遠大前程》的翻拍之作,也有美國文學名著《在路上》、《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電影版,還有新近很暢銷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雲圖》被拍成電影。

  這些影片普遍獲得贊譽,並在奧斯卡獎上多有斬獲,如《悲慘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獲得奧斯卡重要獎項。實際上,改編文學名著一直是贏得奧斯卡獎的捷徑。據業內人士統計,自1930年以來,有25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其中不乏《亂世佳人》、《英國病人》、《辛德勒的名單》等經典作品,在好萊塢,起碼一半以上的電影有其文學淵源。影評人木衛二說,無論好萊塢刮什麼風,名著改編永遠不會缺席。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電影也是相當重視文學性的,改編文學名著素有傳統,魯迅、茅盾、老舍、巴金的小說都曾搬上過銀幕。真正產生影響力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導演改編當代文學名作,推出了一批經典影片。如張藝謀的《紅高粱》、《活著》和《菊豆》,分別改編自莫言、余華、劉恆等作家的名作,並在國際上為中國電影贏得了聲譽。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孩子王》也是根據李碧華、阿城的作品改編的。

  進入新世紀,很少有國內導演改編當代文學作品,也沒有出現《紅高粱》、《活著》之類的經典作品。“這個時期中國電影開始市場化,電影拍出來不掙錢不行,電影人都想做跟市場緊密接軌的商業影片。而這時文學卻開始邊緣化,社會影響力日益下降,改編成電影的商業效果也不好。”編劇蘇健說,這導致了中國當代最好的小說也沒人去改編。

  一方面是對現當代文學名作持冷淡態度,另一方面卻熱衷於改編古代文學名著或經典題材,《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演義》,都有人改編電影。如改編自三國題材的《赤壁》、《關雲長》,改編自蒲鬆齡小說的《畫皮》,改編自《西游記》的《西游降魔篇》、《大鬧天宮》,改編自傳統題材的《白蛇傳說》、《趙氏孤兒》等影片,有些在市場上取得了高額票房,但口碑普遍不好,沒有一部稱得上是改編成功的作品。

  不過,近年來當代文學名作的改編,似乎有點要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情形。第六代導演王全安試圖趕超第五代導演,改編了陳忠實的《白鹿原》,結果毀大於譽。馮小剛一本正經地拍了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雖口碑尚可,但票房遠遠低於預期。知名影評人曾念群對此很不樂觀:“如果當下有導演改編成功,會起到帶頭作用。但《白鹿原》的失敗,說明國內文學名著改編有風險,其他人會望而生畏,對接下來的改編會有抑制作用。”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