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文學改編
厚古薄今非好事
前不久,華人導演李安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三次奪得奧斯卡小金人,引起國內電影界的熱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安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大部分改編自文學作品。《臥虎藏龍》、《理智與情感》、《色·戒》、《斷背山》等影片的前身都是經典文學名著或當代名作,從武俠小說到經典名著、哲理小說,類型跨度極大。他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既沒有拋棄原著的文化內涵,又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成就很高。
相比之下,內地導演在羨慕李安電影成就的同時,卻很少有人像他那樣認真對待文學作品。從2002年中國電影實行市場化改革以來,很多電影人都瞄准了古典文學名著和經典題材,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像《臥虎藏龍》、《理智與情感》這樣的作品。大家競相模仿的是張藝謀的《英雄》模式,用大投資、大制作、大明星拍古裝大片,追求視覺效果,卻忽視了經典題材的文化內涵,拍出來的往往是不倫不類的作品,贏得了票房卻輸了口碑。
從改編文學名著的角度來說,中長篇小說最適合拍成電影。但與西方文學經典名著不同的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數量並不多,比較多的倒是史傳、傳說等傳統題材。中長篇小說是近現代以來才發展起來的文學門類,數量也以現當代文學作品最多,但由於尚未完全經典化,影響力往往比不上古代經典。國內制片方目前仍然更青睞古代經典題材,看中的就是這類題材的市場影響力,而且,改編古典題材也很少面臨審查的風險。事實上,近些年來,不管如何篡改、編造、戲說經典題材,這類影片總是能夠順利上映。相比之下,國內電影人改編現當代文學名著的熱情不高,基本上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
實際上,相對於古代經典題材,現當代文學名著更值得用電影來表現。因為現當代文學作品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反映的是當下社會的人性,更能夠與觀眾進行精神上的溝通、交流。導演、編劇改編當代文學作品,可以把自己對當下的切身感受、對人性的理解,與文學作品融會貫通,相互碰撞、激蕩,最容易拍出好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不乏改編自當代文學作品的經典之作,《活著》、《紅高粱》等都是這類作品,而改編自古典文學名著的經典影片卻幾乎未見過。
對電影創作者而言,改編當代文學作品不僅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眼光和思想。當初,《紅高粱》、《活著》被拍成電影時,這兩部小說還算不上名著,但導演張藝謀確有發現作品價值的獨到眼光,能讓電影和小說相互輝映。然而,今天的電影界跟文學卻很少互動,很少去真正關注現當代文學作品,更談不上發掘未來的文學名著了。他們更多地被流行趣味所吸引,比如陳凱歌的《搜索》就改編自網絡小說,張藝謀改編暢銷小說《山楂樹之戀》,也已失去當年的敏銳。更多年輕導演選擇自編自導,對當代文學作品甚至不屑一顧,對電影和文學來說,都是一種損失。(記者 周南焱)
(來源:北京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