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盤點名師大腕的高考往事 作文曾登《人民日報》【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媒體盤點名師大腕的高考往事 作文曾登《人民日報》【2】

2013年06月07日13:50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年輪之1977:文革后首次高考

  知名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陳平原:

  人才並非必出名校

  借讀書“走南闖北”

  學界知名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陳平原,是一位從廣東潮州農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普通孩子。改變他命運的正是1977年文革后恢復的首次高考。

  1977年冬天,陳平原和全國570萬考生一起,走進了被關閉了11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隻錄取了27.3萬新生,這些人畢業后,成為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也是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高考作文登上《人民日報》

  作為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屆考生,陳平原回憶,當時的壓力其實不大。“因為山外有山,也不知道別人的程度有多高,誰也不敢說大話。既然有機會,那就盡力而為吧。”

  陳平原說:“我的同代人中,好多日后在專業上很出色,當初上的並不是一流的大學。不像今天,好像考不上‘985’或‘211’大學,天就塌下來了。其實,沒那麼嚴重的。”

  對於陳平原而言,1977年高考是至今仍揮之不去的印記。1978年4月7日的《人民日報》三版刊登了一篇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作者正是廣東潮安縣磷溪公社考生陳平原。

  農村子弟若棄考非常可惜

  陳平原從潮州的小山村走到廣州和北京,很大程度是因為當年的高考。有統計顯示,近年來,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棄考現象開始增多,這讓陳平原痛心不已。

  “對於沒有任何‘背景’的農村子弟來說,‘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還是最為靠譜的。”陳平原認為,農村子弟考不上一流大學,可以考二流、三流的學校。

  “農村子弟若真的棄考,實在可惜。很多城市的孩子可以選擇的路很多,但對於農家子弟來說,參加高考是進入上升通道障礙最小的一種選擇。”陳平原呼吁。

  考生不應過分留戀鄉土

  今年廣東高考人數達到73萬,超過河南,第一次躍升到全國第一。

  對於今年即將走進考場的廣東考生,在祝福他們考出好成績的同時,陳平原還特地提醒:“‘好男(女)兒志在四方’,建議大家填寫志願時放眼全國。除了北大、清華,我們還有很多好大學值得諸位選擇。”

  陳平原說,當下中國各地城市生活差別不大,廣東子弟不該過分留戀鄉土,應盡可能走出去。借讀書而“走南闖北”,是一種很好的人生閱歷。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