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大腕的高考
今年,廣東高考人數達到73萬,首次躍升到全國第一。
在不同年代,高考有不同的定義。曾經,它是獨木橋,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高考是“自古華山一條路”,焦灼在這頭,悲喜在那頭。如今,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學生們的選擇越來越多。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南方日報分別邀請了“30后”、“50后”、“70后”三位曾經的高考生共話“中國式高考”,感受它背后的社會變遷,為高考學子們加油打氣。
■年輪之1952:新中國第一次高考
中大中文系教授、戲劇專家黃天驥:
第一志願中山大學
第二志願才是北大
1952年的8月15日、16日、17日,17歲的黃天驥在廣州參加了新中國舉行的第一次高考。
當時廣州剛剛解放沒幾年,考生不算多,全國高校也隻招5萬人。黃天驥就讀的廣州市南海中學,當年全部畢業生隻有四五十人,其中有30多人參加了全國統考。“因為解放前沒有全國統一考試,那時考大學都是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考,所以對於當時的青年,高考是很新鮮的事。”黃天驥回憶。
當年沒有考重點的概念
走進考場,黃天驥和同學們也很緊張,但不會像如今的考生這樣神經緊繃。“因為當時我們經歷過抗戰、解放戰爭那段歷史,同學們當然希望考上大學,但也不是非上大學不可,出路很多。”
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憑著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黃天驥第一志願是中大中文系,第二志願才是北京大學。“那時已經進行了院系調整,但完全沒有考重點大學的概念,也沒有說哪個學校很特別,都是根據對學科的了解,有興趣就報。”
1952年,黃天驥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當時的中大名師雲集,人才薈萃,聚集了陳寅恪、姜立夫、陳心陶、容庚、商承祚、王力等一流學者,在全國的影響力非常大。跟隨著這些名師,黃天驥逐漸走進學術的殿堂並以學術作為畢生的追求。
各行各業都有很好的出路
當時的大學不多,學子們在校的吃住和書籍、講義全部免費,每月還能領到國家的12元補貼。
黃天驥的高中同班同學中,有幾位同學對水利感興趣,有的考上了青島工學院,有的考入佛山的大專院校,還有的同學沒有參加高考直接讀了華南師范學院。
60多年過去了,高考雖然不再是“自古華山一條道”,但仍是千千萬萬考生頭上的“緊箍咒”。
在這60多年裡,黃天驥教過幾代人,見過成千上萬的學生。他認為,時至今日,社會仍應提倡“行行出狀元”。應該多去鼓勵學生讀各種各樣的學校,包括職業學校,因為職業學校更注重技能的訓練。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不能隻有工程師沒有高技能工人,各行各業都有很好的出路。“如果把讀書上大學當作唯一的出路,社會發展就會畸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