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人民日報》蘆山地震報道的輿論引導研究【2】

王亞鵬

2013年12月02日16:2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研究方法

對《人民日報》有關蘆山地震的報道情況進行定量研究,再結合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定性分析,得出本文研究結論。

(一)研究對象選擇

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對蘆山地震的報道作為研究對象。眾所周知,《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是中國第一大報,是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報紙。《人民日報》始終及時准確、鮮明生動地宣傳黨中央精神和中國政府最新政策、決定,報道國內外大事,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和要求,發揮著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

我們知道,媒體因為地位不同,其輿論引導能力也因此隨之發生變化。而我們考察媒體輿論引導,主要考察主流輿論引導,因為主流輿論又稱為主導輿論,是指在社會意識中比重大,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共同意見,多反映民意的主張和立場。[ 劉建明,紀忠慧,王莉麗輿論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132.]而主流輿論主要由主流媒介或者稱之為“精英媒體”或者“議程設置媒體”來營造,“這類媒體有著豐富的資源,設置著新聞框架,其他媒體可以在這個框架內運作篩選新聞”。[ 王子超.汶川地震中的媒體議程設置效果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5月.]他們能夠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和諧運轉。而且,“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這些主流媒體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是其他新聞工作者的信息來源與參考架構,因此具有設定其他媒體內容、解釋新議題的功能”。[ 王子超.汶川地震中的媒體議程設置效果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5月.]因此,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在媒介系統中產生一連串報道的連鎖反應,形成“媒介共鳴效應”。因此,選擇以《人民日報》為首的主流媒體作為輿論引導研究的對象具有極強的代表性。

(二)研究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了蘆山地震后一個月的《人民日報》的報道為樣本,時間為2013年4月21日至5月20日。經過筆者仔細篩選,最后確定以蘆山地震為主要報道內容的文章共245篇,其中不包括副刊、專刊和廣告中的內容。

(三)類目的確定

分析類目包括以下內容:

報道主角分為:黨政軍機構及官員、企業及社會機構團體、災區客觀事物、受災群眾、外國及國際組織、一般救災者、其他

報道內容分為:災情、災民自救及感受、慰問與救災相關報道、重建、港澳台慰問支援、海外慰問支援、原因與影響、評論、典型人物事跡、其他

報道立場分為:正面傾向、中立敘述、負面批評

報道形式分為:消息、通訊或特寫、評論、圖片、其他

稿件來源分為:本報採寫、轉發新華社稿、其他

編碼說明:在報道主角和主要內容的編碼上,如果一個報道出現多個報道主角或報道內容,則按照該報道所佔的重要性來決定。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