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輿論引導的立場以客觀中立為主,少有負面批評
如圖4,我們發現此次報道中客觀中立的報道共有175篇,佔了所有報道的71.43%。這說明在重大公共突發危機事件發生后,我國主流媒體主要以客觀中立報道為主,輔以正面報道(69篇,佔了總報道量的28.16%)的方式進行輿論引導,很少或者沒有負面報道,這也與汶川地震的輿論引導呈現了一致性。
(五)輿論引導的體裁以消息為主
如圖5,我們發現媒體輿論引導的體裁以消息為主,為120篇,佔樣本總量的49.98%,這也與報道的客觀中立立場相一致。此外還大量運用了圖片進行輿論引導,我們知道圖片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而且接具有很大的視覺沖擊力,能夠使人印象更深刻。比如在《人民日報》4月22日的頭版上刊登了一幅名為叔叔,喝水吧”的照片(如圖6),照片描述為“21日下午,救援人員經過4個多小時的徒步行進,到達寶興縣城。在寶興縣沿江路,當地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慰問救援人員。兩名兒童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飲用水送到救援人員手中。”此照片以災區兒童的視角觀察救援人員,戳中了網友們的淚點,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引起眾多網友感動,一方面敬佩救援人員的鋼鐵般的意志,另一方面慨嘆災區小朋友的懂事,讓網友感概我們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
圖6 叔叔,喝水吧(記者 李舸 攝)
(六)輿論引導的稿件來源以媒體自己採寫為主
如圖7,《人民日報》自己採寫的稿件共有217篇,佔了樣本容量的88.57%,採用新華社的稿件24篇,佔了樣本容量的9.80%,其他來源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聯合採寫或者來自人民網、人民網微博,共有4篇。可見,《人民日報》進行輿論引導還是以自己採寫的稿件為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