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論
從上面的研究分析中,我們得知此次《人民日報》對於蘆山地震的輿論引導較為成功,除了延續了對汶川地震以來的輿論引導的規律和特點外,還有一些新的特點:積極利用新媒體,使其與傳統媒體優勢互補,為取得更好的輿論引導效果發出合力﹔將報道主角聚焦受災群眾,展現他們受災后,堅定、勇敢、樂觀的心態﹔平民視角圖片的採用等等。
然而,此次輿論引導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對於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的報道不能隻因為有他們出現在新聞中就報道,還要考慮新聞價值等因素﹔負面報道過少或缺失,在新媒體環境下,民眾能夠了解到有關地震的更加全面的信息,對於一些負面事件,民眾很渴望從權威渠道得知,但若權威媒體不報道,就可能引發謠言﹔新聞評論言辭較為空洞,人文關懷不足,不能有效喚起讀者共鳴﹔深度報道和長篇通訊太少,我們知道,在當今社會,在新媒體和電視佔據了時效性的絕對優勢,因此,《人民日報》要注意增加深度報道,體現平面媒體的優勢。
此外,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研究時間隻選取了震后一個月,研究方法隻為內容分析和文獻研究,沒有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多種方法並用,報紙隻選取了《人民日報》,希望以后能夠做進一步研究。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
【參考文獻】
[1] 劉建明,紀忠慧,王莉麗. 輿論學概論[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2]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德]烏爾裡希•貝克著,何博聞譯. 風險社會[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4] 劉毅. 四川日報地震報道內容分析[J]. 當代傳播,2008年5期.
[5] 王子超. 汶川地震中的媒體議程設置效果研究[D].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5月.
[6] 徐庭婧. 人民日報汶川地震報道的議題設置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6月.
[7] 任蕾. 人民日報汶川地震報道的內容分析[C]. 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