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2期

黨報頭版分析及改進建議【2】

——基於2013年1-9月《人民日報》頭版的統計分析

胡 泳 周慶華 張 盼

2014年01月07日11:1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2月以來的黨報調整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審議通過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第六條規定:“要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

12月26日,中宣部發出《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其中提到“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發揚‘走轉改’精神,著力轉變思想作風、工作作風,著力提高針對性實效性、親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要求新聞媒體從新聞報道、評論言論的內容、語言、標題、篇幅到版面編排、欄目設計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進。其中與黨報相關的具體要求為:1.內容要有針對性﹔2.語言要鮮活生動﹔3.標題要准確鮮明﹔4.篇幅要簡短精練﹔5.編排要清新活潑﹔6.媒體要定位准確。

夏海澄在《黨報一版報道的新趨勢新變化》一文中梳理了其后半年來,中央黨報和全國31家省級黨報在頭版報道上出現的新趨勢。作者指出,總體看來各家黨報在確保輿論引導和宣傳導向的前提下,都在努力遵循新聞規律,但改進的步伐不盡相同。一是盡量壓縮和減少領導活動、一般會議、部門和地方一般工作報道的篇幅、數量,對一般會議隻從會議中挖掘新聞點而不再純粹報道會議本身﹔二是增加民生新聞、社會新聞、基層新聞,以及主流讀者感興趣的其他新聞,突發公共事件、問題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越來越多地出現,以前在省級黨報中較少能上一版的國際新聞、國內新聞,如今也成為較常態化的報道。在表現形式方面,從具體稿件題材、內容選擇到表現方式,從標題擬制到圖表、漫畫等元素的運用,從版面組合編排到版式設計,都有了進步。[3]

2013年元旦,《人民日報》改版,並在《新年致讀者》中承諾:“繼續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說真話、寫實情,讓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親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讀性可視性,千方百計方便讀者,實實在在服務讀者。”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項規定”給《人民日報》改版帶來很大空間,而“貼近讀者”作為《人民日報》一直以來的追求,也是此次改版的方向。

《人民日報》隨后出台切實改進文風實施方案,強調按照新聞價值選擇報道內容,針對要聞版(頭版)改革,要求“在安排、處理好中央領導同志時政活動報道的同時,加大力度,創新要聞版特別是一版的內容和形式,突出新聞性和可讀性,在圖片圖表使用、標題版式設計等方面大膽探索,使要聞版特別是一版的版面‘活’起來、‘靚’起來”。並對標題制作和篇幅限制有了明確和詳細的規定。比如“杜絕工作性、文件式標題和過長、過繁瑣的標題,厚題薄文,多做實題”﹔“重視導讀、提要、引題和小標題等的運用”﹔“消息和評論言論不超過1000字,通訊和深度報道不超過3000字。3000字以上的稿件須經社領導審定”,在具體量化操作層面提出了有效指導。[4]

改版后的頭版增加了輿論監督、民生新聞和經濟新聞比例,黨和國家領導人報道比例則相應大幅減少,更多以短消息形式發布。基層新聞數量增加,報道視角平易,凸顯貼近性,版面內容更為豐富充實,版面設計較為活潑。

改版初始,頭版多次刊登輿論監督報道:1月3日,在山西中南鐵路南呂梁山隧道發生造成8死5傷的爆炸事故后,刊登《追問南呂梁山隧道事故瞞報》﹔1月4日,頭條刊登武漢赫山《治理污染多花數億 鬧市地塊荒廢8年》的批評報道﹔1月7日,報道河南蘭考7名孤兒火災遇難后,記者給民政部撥打5次電話未得到任何回應的過程﹔1月17日,刊發內蒙古“菜籃子”項目成欠薪工程的批評報道。1月13-15日,《人民日報》頭版則連續三天針對中東部霧霾天氣進行報道和評論。[5]

同時批評監督性質的評論也登上頭版,1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題為《剎住“迎來送往”之風》的評論。1月22日,同樣署名“本報評論員”的評論《狠剎浪費之風》再次成為頭版頭條,而同一主題的評論也多次登上頭版。帶有批評性質的評論較為密集地出現在頭版乃至頭條,這在《人民日報》的發展歷史上屬於罕見現象。[6]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