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節目資源配置需專業化
記者:作為節目的制作人,您認為《開門大吉》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該怎樣解決?
劉正舉: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工業化節目生產流程。西方節目有制作寶典,隻要按照他們的生產流程和標准操作,節目都能保持一定的水准。但目前國內大多數節目都處於小作坊狀態,這種狀態表現在人員不夠多、分工不夠細、缺乏專業化標准等方面。由於缺少標准,更缺少標准所需要的配套資源(包括政策、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就難以實現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和流程。雖然我們欄目有十幾個人,但是能發揮高效作用的人員不會超過八個。
像《中國好聲音》制作團隊,第一年有400多人,第二年變成1000多人。第一年經費是8000萬元,第二年增加到1億元,所以它可以做得很細致﹔《爸爸去哪兒》為什麼不錯,第一,因為它開創了親子類節目這一新的節目形態﹔第二,因為它擁有200多人的核心團隊,光攝像師就有60多人,外圍的服務團隊就更不用說了。《爸爸去哪兒》后期剪輯做得很好,因為它由社會公司完成,11期節目,剪輯費是200萬元。由於各方面原因,我們現有的資源無法做到,我們隻能用小作坊的方式去完成大公司才能完成的工作,就好比一隻小帆船做了巡洋艦該做的事。但小帆船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航空母艦的效果,因為航空母艦是另外一套配置體系。如果我們將來能按照航母艦隊群的方式配置資源,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成功的大節目。
記者:《開門大吉》收視表現很成功,但社會認知度和品牌知名度遠不及地方衛視市場化運作的節目,比如好聲音、跳水節目、相親節目等。您認為這背后的原因是什麼?應該怎樣解決?
劉正舉:還是一個資源配套的問題。《中國好聲音》、《跳水星搭檔》就像一場暴風雨,在播出之前和過程中做了大量推廣投入和炒作,但《開門大吉》由於各種原因,享受不了相應的推廣資源配置。我們的推廣和網絡傳播跟前者相比,就如同濛濛細雨,隻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了。不過,春雨也會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記者:對於今后《開門大吉》的發展,您有何規劃與預期?
劉正舉:將欄目做成扎扎實實的品牌節目,深化節目的忠誠度、美譽度和知名度。純度要越來越高,從最初的啤酒,做成白酒,希望將來能達到純酒精的度數。2013年初,因為剛開播,節目沒有參加台裡的欄目綜合評價體系﹔第二季度參評了,排在全台第十二﹔第三季度排在全台第五,在《焦點訪談》之前﹔第四季度預計不會跌出前五名。我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節目能朝著品牌化發展前進一步,我們將圍繞品牌做好工作。
記者:作為一名資深而出色的益智游戲類電視節目制作人,在真人秀(如《爸爸去哪兒》)、歌唱類節目(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節目異常火爆的今天,請您預測下今后益智娛樂節目將如何發展?它還具有多大發展空間?您認為中央電視台綜藝節目未來的創新與突破空間在哪裡?
劉正舉:中國益智類節目從未像歌唱比賽節目一樣,火爆到所有台都趨之若?。益智娛樂節目的空間從未被佔滿過。我預測,未來它會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親情類的,融入更多家庭元素﹔二是向純智力類和文化傳播方向發展,如去年很火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今年剛開播的《最強大腦》。對於央視綜藝節目未來的創新與突破空間,我個人認為應建立和完善創新機制,真正調動起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在資源方面進行配套。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