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期

成就報道要有“辯証思維”【3】

——《轉變,中國道路的歷史性跨越——從十六大到十八大(上)》寫作體會

人民日報任仲平寫作小組

2014年02月10日14:4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是“問題意識”

“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是對問題應有的態度。“問題是時代的聲音”,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可以說是在解決問題中步步向前。如果眼裡沒有問題、心裡沒有期待,也就不會改革、難言發展。有“問題意識”,是認識能力提升的表現﹔能暢所欲言直面問題,更是時代和社會的進步。

有人認為,寫問題會對沖成績、消解信心。這種想法,恰恰是缺乏自信、沒有氣度的表現。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成就是在前進中創造的,問題也常常是在前進過程中產生的。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敢於正視問題、談論問題,才會讓人民對我們黨更有信心。

換個角度想,問題會因為你不談就不存在嗎?會因為你不寫就看不見嗎?這些年來,中央領導一直要求主流媒體要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不敢針對問題釋疑解惑,不願面對矛盾析事明理,說起來花團錦簇,論起來高歌猛進,焉能達到求同存異的要求,又如何發揮凝聚共識的作用?

這篇任仲平文章,努力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充分論述轉型碰撞期、特殊敏感期、危險高發期的矛盾和風險,透徹分析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背景下治國理政所遭遇的掣肘與挑戰。文章不僅以很大篇幅說足挑戰和問題,在論及成績時,依然用的是“問題視角”:“今日回望,也許我們仍覺不足,卻不能不感嘆歷史的進步——聽証會雖在細節上還屢受詬病,但不要忘了,這種參政形式只是近十年才廣泛運用﹔信息公開雖然還會面對各種質疑,但同樣要看到,公開透明的進程已經不可逆轉。”“即便推進改革會帶來更大壓力,即便培育群眾的權利意識可能會面臨更大挑戰,即便在這個過程中,爭議的聲音可能變多、質疑的音量可能變大,但堅持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是通往人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事實証明,越是圍繞問題寫,越能看到平靜中孕育巨變,轉型中矛盾凸顯,機遇中風險四伏,奮進中充滿挑戰,從而得出“我們走過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的結論。越是圍繞問題寫,越能看出“轉變”勢在必行,成就來之不易,道路彰顯意義,從而增強“走自己的路”的信心。

劉雲山同志指出,宣傳報道要樹立“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主流媒體做成就報道時最應具有的意識。任仲平文章這幾年的一大轉變,就體現在“問題意識”上。我們是大黨大國大報,所謂“有容乃大”,直面現實問題,說出還有不足,有什麼不可以?習近平同志最近提出,“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反映了求真務實的執政理念,也為新聞宣傳指出了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