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廣播類型化:生產機制與文化意指【2】

李 欣 歐陽宏生

2014年02月12日15:4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碎片化”信息與市場化定位

以類型化新聞廣播為例,都是由簡短、新穎、快節奏的事件摘要組成,新聞事件被孤立開來,事件沒有被放入更廣泛的社會語境之中,受眾無法全面掌握新聞事件彼此的關聯。廣播新聞精縮版的“碎片總匯”使得聽眾隻能在各類信息並置的情形下,知曉信息淺表層面的隻鱗片爪,那些缺少相關背景知識的聽眾很難全面理解新聞,這種做法也許符合對新聞價值選擇“均衡全面”的原則,但是無法幫助聽眾獲取新聞的深層次意義。

類型化電台“程式化”內容生產機制的弊端,更加偏重與目標聽眾相關的新聞信息,大量的信息被壓縮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單元內,從而得以多次循環播出。將社會信息動態中的點點滴滴剝離其語境,重新簡易包裝后傳播給大眾,這種長期潛在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美國傳播學者伯杰對全新聞電台的高度結構化和公式化予以批評:“人們最常聽的新聞是脫離背景的‘數字’,也就是對各類事情的連串報道,諸如火災、犯罪、政治活動、電影評論、烹飪、天氣等都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這類新聞膚淺有趣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由於其細節支離破碎,以及新聞媒介內部搶先報道的壓力,阻止了進一步提供背景信息與深度分析的可能性,人們從中獲得的東西可能是迷人的,但是對於了解事件的意義卻毫無用處”[1]。傳媒市場的高度競爭是導致廣播“碎片式”類型文本形成的動因之一,為提升媒介廣告的營銷價值,就必須在傳播內容和手段方面細分並且明確受眾類型,使之具有很強的標簽性和穩定性,以達到媒介市場定位目的。

三、消費細分的體驗時代

傳媒文化的生產很大程度上是引導社會消費欲望的生產,傳媒文化的廣為播散不斷刺激並創造著受眾的消費欲望,而非為了實際需要的滿足。當大眾傳媒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結合人口統計資料和生活方式細分等因素對受眾分類,可以獲得受眾作為消費者較為清晰的畫像,提供真正符合受眾需求和口味的媒體產品,更容易被目標受眾群體所接受,類型化廣播的由來及興盛發展正是建立在這一受眾消費市場細分的理念之上。美國類型台的細化分布大概是,“鄉村音樂電台2049家、新聞談話電台2025家、宗教電台1231家、當代基督電台920家,西班牙語電台917家,成人當代台670家、體育台574家、熱門古典505家、Top496家、成人標准379家、爵士150家”[2]。盡管世界各國獨特的小眾化廣播類型有一定增長,但是受到沿襲已久的社會文化心理與生活習慣影響,各個國家的新聞、音樂、談話等十幾種主要模式仍然支配著聽眾的收聽行為,在繁榮多樣的消費模式背后存在著明顯的同質化潮流。原因在於從廣播制作機構角度來看,完全的創新意味著較大的市場風險,為確保經濟收益,往往傾向於以較低成本模仿以往的成功范例。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