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廣播類型化:生產機制與文化意指【4】

李 欣 歐陽宏生

2014年02月12日15:4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五、結 語

格雷姆•伯頓認為類型化的優越性在於“可預測性”與“規模效應”[7]。媒介生產者更容易把握類型化的文化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獲得盈利,輪盤模式不僅適應了受眾對內容接受理解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固定而又創新發展的類型“框架”,傳播過程中實現的“規模效應”遠遠比個性化的媒介文本更容易營銷,有效降低了廣播創新的市場風險。盡管廣播類型化生產機制中的“非個性化”、“模式化”、“慣例”等做法曾經受到來自文化精英立場的批判,但是遵循類型化的運作機制並不意味著無創造性、無美學價值。任何媒介類型的發展和演變,要經歷原始階段、經典階段、修正階段、模仿階段四個階段,廣播類型化既受到“慣例”、“成規”的約束,同時又在永恆地變化發展,以新的傳播樣態呈現受眾的心理需求。

綜上所述,每一種媒介的內在邏輯都偏好某種特定的傳播形式,毋庸置疑、廣播的類型化模式代表了世界廣播的現代發展趨勢。廣播的傳媒文化正在轉型,我們既不能為新生的傳媒文化現象簡單下結論,也不能墨守陳規,僵化地理解傳媒文化,全面看待問題是傳媒研究者應有的姿態。

(作者簡介:李欣,女,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歐陽宏生,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阿瑟·阿薩·伯杰著.李德剛,何玉譯.媒介分析技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美)約瑟夫·塔洛著.於海生譯.今日傳媒——大眾傳媒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3] (英)丹尼斯·麥奎爾著.崔保國,李琨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 (英)約翰·斯道雷著.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 陳龍.傳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6] 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7] (英)格雷姆·伯頓著,史安斌.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