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新聞敘事中的身份建構探微【2】

吳玨

2014年02月13日10:2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新聞人物的身份建構

新聞敘事中的人物是客觀真實存在的,人物的性格、脾性、特征等也是多面化的。同時,這些人物也具有多種不同的身份。比如,在一篇描述農民工生活的新聞報道裡,主要人物某農民工的身份具有多樣性,他可以是一名農民工,也可以同時是一名父親、黨員、甚至是救人英雄。他的這些身份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新聞報道中我們一般隻能很容易地識別他的某一種身份,其他身份都被弱化或隱蔽掉了。這就跟記者的描述密切相關。出於不同目的,新聞敘述者會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多種策略來建構新聞人物的身份。

比如,如果報道的目的是展現農民工在現代大都市的普通生活狀況,那麼新聞人物的農民工身份就會得到突顯﹔如果新聞要描述一個感人的救人故事,展現現代社會中的溫暖人情,那麼同樣的新聞人物——某農民工的“救人英雄”身份就會被著重強調,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隻會是他的這一身份。

我們知道,標題是新聞的眼睛,是讀者接觸新聞報道的第一條戰線。有些讀者為了節省閱讀的時間,往往隻瀏覽新聞標題,以期快速獲得新聞信息。如果標題傳遞的信息是負面的,那麼所描述的新聞人物的身份也往往被定位為負面的,這種消極身份會在讀者大腦中深深扎根。因此,記者往往會在標題上下足功夫,通過強化、對比等手段對人物身份進行建構。

比如在一則名為“初中文化的她‘拜師’學騙術,購買虛假鏈接/女大學生落入購物陷阱”(《姑蘇晚報》,2011年5月29日)的標題中,記者突出了兩名新聞人物的文化身份,即隻有“初中水平”的“她”和具有“大學學歷”的“她”,而其他身份,如“女性”身份,都得到了弱化或規避。高級知識分子居然上了隻有初中文化的騙子的當,這樣的身份對比會馬上吸引讀者的眼球,促使他們閱讀全文以獲得更多更詳細的信息。類似的通過對比突顯人物身份的新聞標題還有:“區長與居民面對面‘拉家常’”(《姑蘇晚報》,2011年5月29日)、“全國勞模社區‘擺攤’解民憂”(《姑蘇晚報》,2011年5月29日)等等。當然,這種身份突顯的手段也會遭到不恰當的使用,尤其在網絡新聞標題中處處可見。潘金文[6]認為,現在的網絡新聞標題中充斥著對人物身份的不當利用,首先是濫用身份以造成名人效應﹔其次是給人物冠以各種虛實不一的身份,如“史上最XX”等。這些舉措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