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新聞敘事中的身份建構探微

吳玨

2014年02月13日10:2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新聞敘事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形式,這個過程涉及多方交際者,如新聞敘述者、新聞人物,以及新聞讀者。在此過程中,交際多方的身份得以建構。無論是新聞敘述者,新聞人物,還是新聞讀者,其身份都不是單一、靜止的,而是多元且動態變化的。受到不同交際需要的影響,出於不同目的,新聞敘述者給自己構建了多樣化的身份,同時也選擇性地給新聞人物構建了多重身份﹔而新聞讀者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受到敘述者描述的影響,也會給自己建構不同的身份。

關鍵詞:新聞敘事﹔語言交際﹔身份建構

身份問題一直以來是個受到多個領域關注的研究話題,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各個領域都從不同角度關注身份與話語的雙重建構,冉永平[1]指出,說話人在使用語言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在進行一種社會活動,即建構自己或對方的社會身份。人們的身份會影響其對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反之,語言的選擇性使用也會折射出語言使用者的某些身份因素。人們在各種各樣的交際過程中都會使用語言,從而展現身份。我們認為,身份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2]。在任何形式的言語交際中,交際者通過語言的施為和技巧來凸顯或隱含自己的某一或某些身份。身份正是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身份的建構受到不同交際需要的影響。此外,身份還具有多重性,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種不同的身份。在交際過程中,人們積極主動地選擇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展現或規避自己或他人的什麼身份,這是一個自主的、有選擇性的動態過程。

新聞敘事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形式,在此過程中,發話人(新聞敘事人)與受話人(讀者)之間產生了相對靜態、滯后的語言交際,但其間對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同樣也能反映人們的身份問題。本文試圖將相關身份理論引入新聞語篇,從新聞敘述者、新聞人物和新聞讀者三個角度來探討新聞敘事中的身份建構。

一、新聞敘述者的身份建構

新聞敘事中的敘述人物可以分為敘述主體和新聞人物,新聞中的敘述主體就是新聞撰寫人,即記者﹔而新聞人物則是新聞中其他登場人物的總稱[3]。新聞敘事中記者的身份看似單一,即作為敘述主體來描述新聞事件,向廣大讀者重現新聞現場。然而,記者在撰寫新聞的同時也在做著許多不同的選擇,而這些選擇不經意間就建構了或突顯了記者的某一(些)身份。

一直以來,新聞被認為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記者的首要特質就是要努力做到客觀、公正、公平。但隨著對新聞學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要在新聞報道中完全做到客觀公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新聞記者,其客觀公正的身份也越來越受到質疑和挑戰。在新聞敘事中,出於不同目的,記者可以選擇不同的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新聞人物、敘事框架等來報道同一件新聞事件。記者所敘述的事件不再是純粹客觀的原事件,而是摻入了敘述主體的立場、態度和情感。李希光[4]認為:“新聞報道即事實的圖解過程。在事實的圖解化過程中,新聞事件往往按照記者的價值尺度被剪裁,納入其道德、意識形態和利益框架內。”在敘述新聞時,有些新聞事件被放大,而有些則被隱蔽,這些都是記者主觀選擇的結果。對同一件新聞事件,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報道,也會形成不同的新聞觀點。新聞事件的選擇與舍棄,報道角度的切入,新聞人物的選擇等等都體現了記者的立場和價值觀。因此,在新聞敘事的過程中,記者展現的不再是“客觀事實報道者”的身份,而是建構了一系列帶有主觀色彩的不同身份。

在報道一些國內民生新聞的時候,我們的新聞敘述者往往又建構了一種“民眾利益代表”身份。民生新聞中,記者代言的不再是國家或集體意識,而更多的則是記者個人形象或百姓形象的展現。他們為了百姓的利益奔波、採訪、思考,為百姓維權,為百姓伸冤,一切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為人民服務。他們有時候扮演調節者的角色,或代表政府安撫百姓,或代表百姓批評政府﹔他們有時候又扮演“父母官”、“老娘舅”的角色,為各種各樣的鄰裡糾紛、生活瑣事做出調解,為百姓排憂解難[5]。這種“民眾利益代表”身份的構建不僅拉近了新聞敘述主體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使讀者更易接受,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且也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引導了大眾輿論。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