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隨著全球經濟、信息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新媒體發展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自身主動運用新媒體平台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身份的認知,另一方面,在新媒體作用下社會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知也發生了改變。
關鍵詞:新媒體﹔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和社會的大轉型,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勞動力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社會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2010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次出現了“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稱謂,學術界把出生在1980年后的農民工稱為新生代農民工[1]。這一類人群不具有城市戶籍、年齡主要集中在16至30歲之間。目前,在外打工的 1.5 億農民工群體中有 60% 是新生代農民工,大約有1億[2]。顯然,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當今社會勞動力中的重要力量。但由於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弊病以及社會資源分配的差異,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和現實社會始終存在不少疑惑。我(新生代農民工)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對網絡、移動通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運用,對自身現實生活的看法和自我身份的認同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另一方面,新媒體也促進了社會效率與公平的發展,通過新媒體的聚變傳播和互動,社會普遍形成了寬容、理性和比較客觀的評價標准,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較以前相比更容易被城市其他集體和社會認同。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老一輩農民工問題的延續與發展,從本質上來講,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當下我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產物,雖然在工業化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的今天,城市和鄉村邊緣不斷被弱化,城鄉間的交流與互動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鄉村城鎮化的進程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由於城市的社區生活融入較為困難,有關新生代農民工的諸多問題仍然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相比於老一輩農民工而言,新生代農民工既繼承了老一輩農民工的一些傳統特質,同時又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比起老一輩農民工,他們接受了更多的基礎知識性教育或是職業技能培訓,具有更高的勞動和學習能力,能夠從事更多樣的職業﹔他們平均年齡較低,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具有更高的市區生活融入能力﹔他們的思維方式與習慣以城市生活為坐標,成長經歷趨近於城市的同齡人,對城市的歸屬感要高於農村,不同於老一輩農民工的城市過客心理,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追求的是在務工城市長期穩定的居住、生活﹔外出就業的動機從“改善、提高生活質量”向“體驗生活、追求夢想”轉變。從這些轉變中可以看出,他們無疑比傳統農民工更加注重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生活質量,追求更高的身份認同﹔他們普遍缺乏從小接觸農業生產的經歷,和城市同齡孩子一樣被嬌慣,因此缺少父輩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但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訴求要遠遠高於老一輩農民工﹔他們需要在城市務工期間解決居住、婚姻、生子、教育等一系列生活問題,這無疑就加深了農民工相關問題的復雜程度。
在以往的調查研究中,新生代農民工通常不是被當作一個正常的群體而是被當作一個問題群體來研究,筆者認為這跟“妖魔化”傳統農民工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但事實上,與傳統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動機主要是尋求個人發展,並不滿足於現實,並不像父兄輩單純為了解決自身和家庭的溫飽問題,更注重個人的發展,呈現由“生存心態”向“發展心態”的轉變,其職業發展充滿夢想或期待[3]。他們經常主動通過上網、看書、看電視等方式進行學習、積極參加社區各種政治、文化活動。這充分體現出新生代農民工比起傳統農民工來講個人素養更高。同時,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更高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在其遭遇到各種不公正的蔑視甚或是被錯誤標榜時,他們毅然堅定的進行著“為被城市社會正確承認而斗爭”的努力。因此,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問題在種種問題之中顯得尤為重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