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美國《蝙蝠俠》首映槍擊案傳播學解讀【2】

謝妮

2014年02月13日11:1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基於“受眾框架”的解讀

將暴力元素作為導致暴行的唯一原因顯然是不合理的,犯案者自身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缺陷和他們的行為也有一定的聯系。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於受眾主動解讀的框架研究一直是熱議話題。受眾框架(Audienceframe)即“受眾個人接觸和處理大眾傳播信息的認知結構和詮釋規則,這種結構和規則來自於受眾過去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既有的價值觀和態度、行為取向,並導引著受眾個人處理新的信息。[4]”傳播效果研究的許多成果都表明,受眾在大眾傳播的信息面前不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結合霍爾姆斯的人生經歷,他做出七月二十日凌晨的暴行就不難理解了。

霍爾姆斯2011年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在槍擊案發生時正在辦理退學手續。在他的鄰居和同學的描述中,霍爾姆斯是一個安靜、內向甚至孤僻的人,同學們將他形容為“謎一般的人物”,他的名字在任何一個同學社交網站的好友名單裡都找不到。鄰居說他的住所從不拉開窗帘,極少與他人主動說話。而美國警方之后在一個成人網站發現了詹姆斯?霍爾姆斯的一個賬號,霍爾姆斯在網站中發布了一張紅發照片並寫道:“你願意到監獄裡來看我嗎?”

在蝙蝠俠系列電影中,雖然小丑作為反派角色較為出彩,但整部片子的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在眾多人物出現的系列電影中,為何霍爾姆斯對於這個反派角色情有獨鐘呢,受眾框架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丑在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是最為出色的反派,小丑被塑造成為一個具有“思辨意識”的高智商罪犯,他的某些話語不僅代表了當代社會邊緣人物對於社會弊端的質疑和不滿,而且他具有誘導性的行為很容易讓真正在社會中處於低層的“霍爾姆斯之流”產生相同的行為反應。

因此在既有傾向、相關經歷的作用下,霍爾姆斯隻會在偌大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注意到小丑這樣的一個孤僻、古怪且同樣智商超群的反派,隻能理解小丑為了自己的私欲而報復社會的所作所為,隻能記憶小丑和他那近似於邪教領袖洗腦般的仇視社會、質疑愛和美好的詭辯,從而學習模仿小丑的方式造成了當天凌晨的悲劇。

(三)基於“媒介依存症”與“鏡中我”的解讀

“媒介依存症”在現今全媒體社會中的“感染者”絕對不在少數,在2010年的傳播學界中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話題“媒介即控制”,從英尼斯(Harold Innis)所表述的“時空的偏向”到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所謂“感官的偏向”,以致於波茲曼(Neil Postman)提出的“技術壟斷(Technopoly)”,都表達了他們對於“工具性理性”取代“人的理性”的種種隱憂。

槍擊案的主角霍爾姆斯身上就充滿著“媒介依存症”的病理現象——孤僻沒有朋友,內向較少於人交往﹔沉迷網絡,特別鐘情角色扮演類網絡游戲﹔作案方式模仿電影情節,身著戲服犯案。這種對於媒介、網絡的過度依賴,造成了其與現實社會的疏離,內心仿佛是易碎的容器,拒絕外界的進入也不願意進入外界,他最終性格上的扭曲和行為上的乖戾與這種媒介依存症是有著相關聯系的。

同時,在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中,人際傳播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在1909 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鏡中我”概念——“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

他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4]。

因此,極度缺少人際交往的霍爾姆斯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就缺少了一面鏡子,無法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行為。而對於媒介以及虛擬世界的過度依賴更使得霍爾姆斯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出現了極端化和單向度的失衡傾向。此種“主我”與“客我”之間的互動欠缺導致他在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中,難以形成與社會道德、社會規范相一致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觀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慘案的發生。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