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美國《蝙蝠俠》首映槍擊案傳播學解讀

謝妮

2014年02月13日11:1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通過回顧“蝙蝠俠首映”槍擊事件,從傳播學角度審視了事件的始末,從外界環境和個人因素兩個層面入手,通過媒介暴力與仿真超真實、受眾框架、媒介依存症與鏡中我等理論依據,探討了犯罪者霍爾姆斯的影響機制和導致其暴行的構成原因。並在事件基礎上,為受眾和媒體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傳播學原理﹔媒體暴力﹔超真實﹔受眾框架﹔媒介依存症啟示

一、蝙蝠俠首映槍擊事件回顧

當地時間2012年7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世紀16”電影院舉行了《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的首映式。一名黑衣男子在電影放映至槍戰場景時從安全通道進入向觀眾席持槍掃射,據美國有線電視網北京時間21日凌晨報道稱,此次槍擊案中共有71人中槍,12人死亡,59人受傷。該名槍手身份已確定,為24歲的白人男性詹姆士?霍爾姆斯(James Holmes),科羅拉多大學神經學博士,他在施襲時穿一身蝙蝠俠戲服,身著防彈背心,帶著防爆頭盔和護目鏡。霍爾姆斯被捕時未抵抗,並宣稱自己是模仿《蝙蝠俠》系列中的反派角色“小丑”,並在槍擊案前染了一頭紅發。

二、蝙蝠俠首映槍擊案的傳播學解讀

(一)基於“媒體暴力”與“仿真超真實”的解讀

在蝙蝠俠首映槍擊事件后,媒介暴力問題又被輿論推上了風口浪尖。所謂媒介暴力,一般被認為是包括電影、電視、電子游戲、報刊等在內的媒體含有或刊登暴力內容,並對人們正常生活造成某種不良影響的暴力現象[1]。隨著媒體業的激烈大戰,關於媒介中的暴力場景或者暴力手法對於犯罪行為的直接推動,學界一直處在爭論當中。但毋庸置疑的是,長期接觸媒介暴力對於受眾認知、情緒、行為方面是必然會帶來影響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方面。研究者Victor(Joanne Cantor,2000)曾經對正在觀看血腥的拳擊電視節目的猶太兒童情緒狀態進行測試,發現經常看電視的兒童的情緒反應平淡,生理上也很少被喚醒。而Cline.V.B等人觀察到反復觀看媒體暴力會導致喚醒水平的降低,並減少不安情緒。“華盛頓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則發現,因暴力犯罪而進監獄的男性囚犯中,有1/4 到 1/3 的人承認他們在犯罪時曾模仿影視片中描寫的暴力犯罪手段及技巧。[2]”

因此,在媒介暴力的重復刺激下,受眾對於外界環境的感知會出現誤區,產生扭曲化、物件化的讀解。媒介暴力對於受眾產生的消極影響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於某些血腥暴力場面的刻畫或者是對於暴力英雄的推崇渲染而促使受眾產生模仿意識﹔二是利用暴力元素的反復刺激導致受眾的去敏感化,並影響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判斷,如對於死亡、傷害的麻木不仁等﹔三是在長期暴力場面、暴力行為的刺激下導致受眾容易滋生暴躁、憤怒等極端情緒。

鮑德利亞曾提出過“仿真、超真實”理論,認為電子媒介造成了人的主體性的淪喪。以蝙蝠俠系列電影為例,該片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仿真、超真實”。

例如,蝙蝠俠用的道具蝙蝠車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裡/小時,連直升機都追不上﹔片中猛烈的風暴是真正時速達到75英裡的大風,有的劇組人員甚至被吹倒[3]。這些由於真實而營造出來的視覺奇觀加上后期的“仿真”3D效果,能讓觀眾尤其是像霍爾姆斯這樣的鐵杆粉絲,逐漸在仿真、類像、超真實的內爆中,分不清主觀現實與客觀現實的界限,掩蓋了基本現實的缺場,造成對自我認知的消除。這種無處不在的媒體暴力和大眾媒介營造出來的“仿真世界”是造成霍爾姆斯襲擊行為的外部原因之一。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