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常識的生成:都市類報紙時評公共性之實現【2】

范海誠

2014年02月13日13:5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都市類報紙時評公共性的達成:常識的建構

在西方哲學中常識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指感覺,但它不是視、聽等外在的感覺,而是指一種內在的感覺,另外是指人們在日常行事中所具備的一種基本的理智、見識和判斷能力等。從第二種常識的界定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常識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在政治等相關的公共性實踐中起約束與規范作用的基本准則,另外一種則是與認識論密切相關即一種認識世界的能力與知識形態。在探討公共性與常識的關系時,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要認識常識、日常知識、科學知識以及理論的關系。“在概念中要區分常識與日常知識,日常知識內涵比常識要廣,可以這樣認為日常知識包括常識,常識只是其一部分”[5]。而常識與科學知識的關系來看,科學知識在其起源上與常識關系密切,其次當人類在建構科學知識之時,常識在其中起到了公理和方法的作用。但同時要指出的是常識與理論兩者不是處在一個層面上,就拿常識解釋與理論解釋來比較常識解釋呈現散點狀,並不是系統化,而是就事論事﹔理論解釋則不同,理論解釋呈現系統性,理論裡面所包含的各項定理是有機的勾連,對世界提供一個統一的解釋,形成一個整體因此說“常識解釋就事論事,而一種理論對各種現象的解釋互相勾連,形成一個整體”[6]。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常識是散點狀,隨著科學的發展,常識與科學、理論分離,在這風險社會裡,人們所面對的各種風險需要理論來解釋,然理論解釋如用抽象的言語來表達則效果欠佳,因此理論解釋須用日常語言來陳述,使得理論內化為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

作為都市類報紙的時評,是公共輿論表達的一種形式,時評的受眾是公眾,都市類報紙通過時評來到大公共性的塑造在具體操作上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時評的內容的選擇上,都市類報紙的時評遵循維護公共利益的價值取向。從自身角度來看,這種公共利益的取向是都市類報紙主流化轉型訴求的重要途徑,從讀者角度來看又可以為公眾提供表達意見和利益的平台。公共性價值的達成,還有賴於公民社會的形成,公民社會不同於以往那種依靠政府強制性的權威共同體,公民不同於以往的臣民,臣民並不是國家的主人,也不同於以往的人民概念,人民是個政治性概念,具有歷史的特殊性,從“公民”這個詞來說,它沒有“人民”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是中性的,“公民”是單數,強調建立在自主性基礎上的個人權利,公民社會的建構在中國是個現實的問題,在中國首先要啟蒙的是公民意識,都市類報紙的時評在這社會轉型期是不能缺位的,在時評的設置上主要是兩種,一類是開辟讀者來信版或欄目,讓公眾參與、讓公眾發言,其意義不僅在於加強了報紙與遠置的良性互動更在於經過持續不斷公眾表達是民意得到凸顯,第二類通過社論等方式利用固定的版面,達到公民意識的啟蒙,都市類時評的價值就在於告訴人民公民社會的常識,並且能利用這些常識來理性思考。都市類報紙時評對公民常識的啟蒙,並不是在抽象層面的邏輯願意,而是通過議題的常識處理,將其內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善惡、是非標准。

隻有公民社會的常識、常情被大眾所知道、認同、並內化為人們日常行為規范時,公民的意識才算形成。二是通過一種常識的話語來進行敘述,常識性的話語形態是從“這是從常人而非專家的視角出發而闡釋的心理學形態。因此,常人關心的是生活的原則,而非普遍性的規律”[7]。科學性的話語雖然精密,但卻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用這種話語作為時評的敘述方式,很難形成對話,最多隻不過成了媒體的自白。因此都市類報紙的新聞時評在敘述時應該用常識性的話語的敘述角度,新聞時評不能只是作者的獨白,而是想象與讀者的對話,因此說常識性敘述的話語就是相對於那些抽象性、使用概念的專業語言而言,它更強調用生活經驗、以通俗的話語來表達,體現一種平民的交往方式,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話語,讓平民能理解復雜的專業性事實。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