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2期

“新聞生態”范式下新聞史研究創新的有益探索【3】

——讀《桂林抗戰新聞史》

劉繼忠 陳媛媛

2014年02月26日14:2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歷史最迷人的地方是歷史事件的細節和歷史人物的細節。這種細節能以一當十,起到畫龍點睛、耐人尋味的作用。有了這些細節,歷史不再是干巴巴的報刊出版流水賬,歷史的復雜性、深刻性,歷史人物的多元性亦在這些細節中全面徹底地展現出來。在《桂林抗戰新聞史》(上、下)中,這樣的細節描述也相當多。如新桂系對《廣西日報》(桂林版)“管人不管事”的管理策略,共產黨在桂林與國民黨報刊緊密合作,《掃蕩報》的副刊經常刊登進步人士的文章,其副刊傾向進步等歷史細節,突破了很多讀者的歷史想象﹔再如共產黨領導下的《救亡日報》創刊二周年在搶眼的版面上發表蔣介石和孫科的題詞,記者彭子岡的通訊在重慶發不出,徐鑄成便以“重慶航訊”的方式在《大公報》桂林版上刊發等,這些細節意蘊深長、耐人尋味。正是這些細節的大量存在,《桂林抗戰新聞史》才擺脫了流於膚淺的概括與規律總結,而顯得既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

當然,新聞報面資料浩如煙海,檔案資料極度缺乏及分布零散的特性,常常會使新聞史研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令人滿意之處。《桂林抗戰新聞史》(上、下)也有讓作者感到遺憾的一些地方,如專著對於桂系、蔣系及共產黨在抗戰語境下的新聞合作與博弈,對於不同政治立場的新聞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對於桂林地區新聞讀者群的特征、閱讀行為及閱讀效果等方面的論述略顯單薄。但這些遺憾不足以遮蔽該書的光輝,反而是后續研究的新起點、新征程。

新聞史研究要創新,要打“深井”,但任何創新都是在前人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桂林抗戰新聞史》(上、下)以具體呈現、窮盡歸納的方法,在“新聞生態”理念下巧妙架構全書結構、安排各章秩序,錯落有致地編纂新聞史實,構建了新聞生態視角下的一幅壯麗多彩、色彩斑斕、多元多樣,涵蓋日報、小報、通訊社、廣播,包容新桂系、共產黨、國民黨、民營資本等多元報業及著名新聞人物的桂林抗戰新聞事業的宏大歷史圖景。這個新聞生態的歷史圖景既考慮到了政治生態與新聞生態的關聯,也有中觀層面的新聞事業、制度、新聞思想的歷史互動,微觀層面的報道、言論、副刊、經營管理等的新聞業務生態,更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與歷史細節,總之,作者團隊比較客觀、完整地勾勒了桂林抗戰新聞事業的生態圖景,是研究桂林抗戰新聞事業的補白之作。該書的出版標志著桂林抗戰新聞事業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於青年后學來說,《桂林抗戰新聞史》(上、下)至少有三點啟發:一是新聞史研究要重視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的挖掘、搜集、研讀與整理,任何脫離史料或借助二手資料的創新都不可能走遠﹔二是新聞史研究要走出新聞學的學科藩籬,在扎實的史料基礎上,拓寬研究思路,實現與傳播學、歷史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話與交流,尋找到契合研究對象的研究范式,提升研究水准﹔三是“新聞生態”視角下的新聞史研究方法,是適合中國近現代新聞史研究的有效范式,但並不是唯一范式,目前這個范式尚處在探索、積累的初級階段,《桂林抗戰新聞史》(上、下)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積極的探索,其成功之處值得后學借鑒。因此,對於研究抗戰新聞史、廣西新聞史、桂林新聞史的學人來說,此書是必備書籍﹔對於地方新聞史、民國新聞史研究的學人來說,此書也非常值得一讀。

(劉繼忠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陳媛媛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

參考文獻:

[1]陽海洪.探索中國新聞史研究新范式——基於媒介生態的視角﹝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8.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王昱(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