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試論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建構和他者鏡像【3】

——基於觀展-表演范式

汪彩艷

2014年03月04日14:0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關於社交網絡主體“觀展-表演-互動-想象”行為的幾點思考

1.永不消失的“孤獨”——“觀展-表演的無奈”。用戶在這一連串動作中的想法可能很簡單——避免被人遺忘的孤獨,可是,在經過與“他者”的互動后,這種孤獨感可能並未平息,可能反而引起了其他方面的煩惱,終歸來說,虛擬的孤獨撫慰永遠替代不了真實空間自我與“他者”意義交換所產生的愉悅與快感。

2.擾亂網絡秩序——“表演過度”?個人積極參與媒介生產,會不會出現擾亂網絡秩序的亂象?尤其是當用戶毫無限制地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如果這種肆無忌憚的釋放行為擾亂了虛擬空間的社會秩序,比如隔空對罵、上傳不雅視頻、對經典劇目的惡搞和涂鴉,這些內容除了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之外,很難想象出來,對一個人正常的本體化進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個人參與媒介生產反映了受眾主體地位的提高、自主性的增強,可是,在個體與“他者”進行互動共同完成自我建構的同時,能不能展現一種優雅而不媚俗的風姿,一種約定俗成的良好教養,這還是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3.自我建構VS主體意識的喪失——“表演失控”?拉康認為,“他者”的侵入形成了主體的無意識,而這種無意識又是主體分裂的根源,使主體受制於“他者”的影響,從而產生一種孤獨意識[3]。所以,過分強調、重視與“他者”在社交媒體的互動,期望這種互動產生的“他者鏡像”中尋覓到自己影子,避免天性的孤獨感,對這種社交模式的過度依賴可能喪失自我主體意識,結果反而與自我建構的初衷相違背。

四、結 語

拉康說,隻有在自我中有了“他者”的存在,自我才得以獨立構成。雖然如此,本文認為,還是應該理性對待“他者鏡像”所折射出來的自我,表演要適度,觀展要理性。此外,還要重視實踐對人意識形成過程中的根本建構作用,實踐為“他者鏡像”去魅,通過社交網站進行的自我建構過程與“他者鏡像”的互動,共同完成了個人社會化過程中對自我的想象。(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媒介經營與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 Henry Jenkins,Sam Ford,Joshua Green.Spreadable Media: Creating Value and Meaning in a Networked Culture[M].Postmillennial Pop.Jan21,2013.

[2] 孔令華,張敏.費斯克的生產性受眾觀——一種受眾研究的新思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3] 李勤.“鏡像”中的“他者”——拉康的主體理論映照下的康拉德作品分析[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4] 康彬.受眾身份的轉變與角色的突圍——淺析新媒體時代的積極受眾[J].新聞知識,2013(1).

[5] 孔明安.他者•主體•對抗——后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關系之探微[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9(00).

[6] Henry Jenkins,Sam Ford,Joshua Green.Spreadable Media: Creating Value and Meaning in a Networked Culture[M].Postmillennial Pop.Jan21,2013.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