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從好萊塢電影看美國文化傳播及對中國的啟示【3】

張  燕

2014年03月04日14:1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好萊塢對輸入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近年來,好萊塢尤其注重中國市場,福克斯一位制片人說:“未來每產生4部美國電影,就會有1部是針對中國和東方市場的”。中國的電影市場日益發展壯大,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也逐漸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因而許多國家的電影也開始想方設法的討好中國觀眾:2010年2月,電影《阿凡達》在中國熱映,並且在中國奪得了票房冠軍,收獲13.787億人民幣的票房。當然這部電影也有許多中國元素。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商業大片也選擇在中國取景,2013年上映的科幻巨制《環太平洋》又在中國掀起了一波IMAX電影狂潮,而該片力挺重視中國元素,八成場景設定在中國香港,機甲人培訓基地以及與怪獸的對抗主戰場都設置在香港。影片中出現了不少維港夜景鏡頭,更有香港街道特寫。除了場景,之前讓影迷矚目和期待的還有中國的機甲戰士“赤紅暴風”,三臂的紅色巨人由華裔三胞胎駕駛員駕馭等等。經常借用別國的故事和在中國取景已經不是新聞了,全世界的故事都可以為其所用。但是,不會改變的是講述美國的思想。借用蘇格蘭的獨立戰爭來宣揚美式自由,借用中國花木蘭、熊貓的形象,借用文明於世的金字塔、秦朝的兵馬俑來滿足冒險需求,等等。收攏、挪用他國的文化進而改造取代,這是好萊塢的全球化文化策略之一。經過好萊塢包裝過的異域文化再以好萊塢出品的方式出現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已經成為各國本土電影的大敵。

好萊塢電影的多元化取材使得它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消除了障礙,成為全世界可以接受的文化產品。好萊塢電影會積極主動的挖掘其他國家很暢銷的電影或者小說,然后購買其版權,進行改編和翻拍,再注入美國的精神內核,成為一部具有美國特色的嶄新電影。說到底,好萊塢電影是一種打著文化烙印的商品,它對商業電影最突出的貢獻是把電影的商業元素和電影本身所有的文化藝術元素巧妙的結合起來。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成為一件商品,它需要進行推銷和宣傳,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其文化和商業價值。

電影《花木蘭》原本是取材於中國的故事,花木蘭不忍年邁殘疾的父親征戰沙場,決定割掉長發,偷走父親的盔甲,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從軍的過程中,木蘭憑著堅強意志,通過了一關又一關的艱苦訓練,她的精神也感動了所有戰友。就在戰況告急的時候,她也被發現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遺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時出現,順利協助大軍擊退了匈奴。雖然取材於中國,但是其精神內核終究離不開積極向上,自我奮斗和獨立的美國精神。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