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領恐慌”不應是某一個階段為了某一特定生存目的而生,也不應隨著某一階段過去了、某一特定目的達到了而亡。報業的“本領恐慌”說到底是一種“公信力恐慌”。
從珍惜與提升報紙公信力這個中心出發,以尋求完整的事實真相和發出有價值的理性聲音為兩個基本點,這才是消弭報業“本領恐慌”的可靠出路。隻要堅持上述“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過硬的內容打造公信大報,那麼到任何時候、面對任何挑戰,都能做到“本領在身、心中不慌”,也就能永葆青春,繼續有尊嚴、有價值地生存乃至新生。
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網絡自媒體蓬勃興起,展現出一種似乎迥異於傳統報紙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模式。這種模式被很多人認為瓦解了傳統報紙的生存根基。於是,一種報紙生存恐慌開始蔓延。然而,真正的憂患來自於報業的“本領恐慌”,要著意於增強本領,以應對形勢。
筆者認為,目前關於“本領恐慌”的認識存在不少誤區。本文試著從厘清這些誤區著手,分析傳統報業在新時期如何正確看待紙媒“寒冬論”,探尋走出報業“本領恐慌”的有效路徑。
報業“本領恐慌”的認識誤區
認識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關於“本領恐慌”的認識誤區也有許多種。因為認識有誤,行動上就常見走樣,結果也就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又因為認識存在誤區,反過來或使人更加憂慮,或陷入真正危險之境而不自知。剖析這些認識誤區,有助於厘清形勢,找到走出恐慌的真正途徑。
首先來看關於報業“本領恐慌”認識中最大的誤區。這種觀點認為,在自媒體時代,傳統報業已無力應對,“寒冬”將到,紙媒必死。
這種觀點看似與“本領恐慌”無關,實則是最根本的“本領恐慌”,那就是放下武器,認輸離場。
無論是在新聞實務界,還是理論研究界,這種觀點不但被高頻率提及,還成為不少報紙應對新環境的“理論基礎”。不少研究者疾呼“轉型”,有的實踐者也跟著唱衰,一些知名的報業從業者紛紛離開傳統紙媒,並多投身互聯網等新媒體領域……這些事情不斷被傳播,固化著人們“傳統紙媒消、新興媒體長”的認識,從而加劇了人們的恐慌。
從“紙媒必死”的錯誤認識出發,很容易導致在實踐中產生另一個常見認識誤區,即“唯新技術是瞻”。
這種觀點認為,傳統報紙應該全面擁抱電子化、新媒體,網站、APP客戶端、微博、微信……“全媒體”一個都不能少。它們將信息發布的主體從單一的報紙,擴充為全體報紙從業者﹔將信息發布頻次從一天一次變成一天N次(N往往等於幾十)。這種認識和“盲動”初期主要存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都市報,近兩年有了向傳統意義上大報蔓延的趨勢。
還有很多人認為,門戶網站、自媒體平台轉載紙媒作品的付費體系不健全,對內容版權尊重不夠,才導致讀者流失,被需求程度下降。這是筆者想說的第三種認識誤區。
這種情緒在一線記者編輯中更是廣泛存在,這也導致他們討論報業危機時,很快就會轉入對門戶網站、自媒體平台的聲討,對有關部門執法不嚴的失望。循著這種觀點,“本領恐慌”就會異化為一系列“加強”或“大力”。
近年來,經政府相關部門和當事方的努力,雖然已經使侵權情況有所改善,但傳統報紙生產的內容被粗暴侵權的情況還很嚴重。更嚴重的事實是,在網絡特別是門戶網站越來越佔領了讀者的閱讀終端時,它們在與傳統報紙評估后者生產內容價值的談判中,地位是極不平等的,評估值也是極低的。
正是因為這種觀點表達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它能夠得到許多從業者的附和。實際上,也確實有不少報社或舉全社之力,或鼓勵記者個人,跟網站等打官司,甚至提出“禁止轉載”、“撤除APP”的倡議。
當然,與上述三類錯誤認識不同,也有一些人“穩坐釣魚台”,並不認為有什麼危機,從沒有什麼“本領恐慌”。即使認為有,那也應該是市場化媒體的事兒,大報大刊、“主流媒體”無需杞人憂天。
這種認識多存在於兩類傳統紙媒及其從業者。一類是主要靠財政供養的“大報大刊”,另一類是在報業市場競爭程度較低的某一專屬領域內的行業報刊。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