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思:秉持倫理,呼喚正義
飲用水安全的知識之爭實質上是媒體與企業之間的話語爭奪。飲用水標准存在的知識斷裂與無能被媒體選擇傳播,形成公眾關注的飲用水安全風險。公眾對飲水安全的知識建構來源於信息收集、判斷。這些信息處在媒體與企業利用互聯網與其他媒體資源建構的飲用水“標准”與“品質”的知識框架中。被媒體和企業“刻意強調的、闡釋的和呈現的符碼”(O’Sullivan,1994)[4]產生沖突,形成風險。知識框架的人為性使其淪為爭奪話語與利益的工具。從價值出發的知識框架著眼眼前利益,不正面解決風險,滿足不了公眾對化解風險的知識的需求與期待,媒體和企業是否會因此信譽掃地,損害到長期的整體的利益?
所以,媒體和企業的知識框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內在聯系、息息相關的。烏爾裡希•克指出,“世界風險”是現代社會的人們溝通合作的“唯一不需要的、非意圖的強制性媒介”,對風險的認知會迫使原本不想發生關系的人進行溝通[7]。那麼,風險也應成為存在沖突的媒體與企業合作的契機。要在四海皆准的倫理上形成風險認知,媒體和企業才能構筑新型信任與合作關系。媒體報道要將社會理性與科學理性相結合,不僅對真實客觀的事實進行正確的經驗分析,還要盡力獲取權威的科學解讀與技術分析,提升報道專業性。企業公關要從長期利益著手,治標不治本的文字游戲隻能埋下隱患。總之,隻有在正義倫理觀指導下構筑以知識風險為中心的新型媒企關系,才能削弱媒體與企業“自掃門前雪”的惡性風險循環。
(作者簡介:曹俊清,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媒介文化、輿論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陳忠,黃承愈.風險社會:知識與存在——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知識問題”與“歷史超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7).
[3] (美)杜威著.張穎譯.哲學的改造[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德)貝克著.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5] (美)蓋伊·塔奇曼著.麻爭旗等譯.做新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6] (美)克利福德·G·克裡斯蒂安等著.蔡文美等譯.媒介公正(第五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7] (德)貝克等.風險社會與中國——與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的對話[J].社會學研究,2010(5).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