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美國網絡新聞生產研究綜述【2】

李凝

2014年04月02日09:2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網絡新聞生產的研究也關注到了新聞工作的速度上。一些學者提出網絡新聞業通常是一天兩次“跑新聞”(Boczkowski,2009;Lawson-Borders,2006),也就形成了這樣“高速新聞”的優勢。Boczkowski(2004)以民族志的方法調查了1998年紐約時報的網站,編輯通常是在一天結束之前發稿,也就是跟在紙質版報紙之后。Klinenberg(2005)發現幾年后新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旋風一樣,新聞生產速度越來越快,如美國的《大都會》。Rosenstiel(2005)認為這種加速變成了美國網絡新聞業當下的一個關鍵特征。Boczkowski和De Santos(2007)在對五家德國新聞網站進行調查之后認為,由於缺少時間調查、交叉修改和原創寫作,新聞機構已經變得和“二手貨”一樣不值錢。所以,網絡新聞生產者應該盡可能的發布新消息,但要在保証新聞質量的前提下適應網絡媒體的節奏。

有學者探討了了印刷、廣播和網絡媒體組織上的“融合”。(Dennis,2006)Lawson-Borders(2006)指出融合是通過電腦和互聯網的一種多媒體合作的內容傳播。這種融合的趨勢需要機構、產業和國家的協調,缺少統一導致了對這一課題的不同的研究方法。Deuze(2004)認為研究網絡新聞融合如果運用定量研究的話有時候會產生過於樂觀和理想的結果﹔如果是定性研究會發現媒體可以結合,但是技術和組織的變化可能會造成新聞工作的壓力和阻礙。記者們對於“融合”的反應也各有不同。如,Singer(2004)調查發現,美國記者陳述了許多關於傳統新聞編輯部融合后的優勢,包括內部的競爭、公共服務和個人職業規劃方面等等,總體來說都認為新聞不同的編輯文化方法之間的兼容性是他們考慮最多的地方。這些新聞生產實踐的變化與記者的專業身份的轉變也密切相關。

三、網民作為內容的生產者

網民作為內容生產者的概念是指在一些新網站中,那些擁有一定量粉絲並發布新聞內容的人。這已經在網絡新聞業中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分析家們經常爭論網絡允許記者和網民之間位置的轉變是否是因為新聞業傳播不對稱所導致的。Deuze(2007)認為市民新聞類網站的出現填補了一些功能上的空白。另一些學者發現來源於網民的新聞內容和政黨新聞一樣,早在新聞記者作為一種職業興起之前已經誕生了。(Lowrey,2006; and; Russell,2001)研究還發現在一些不同網站上記者和網民發布的新聞內容已經融為一體。Ye和Li(2006)分析了120家美國報紙的用戶論壇,總結得出網絡新聞不過是讀者的另一個閱讀陣地而沒有重視交互性的觀點。Domingo(2008)的網絡新聞編輯部的民族志調查中,他發現雖然記者在討論互聯網和傳統媒體區別時經常提到交互性,但是“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中不過是照搬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網民只是一種被動的觀眾而已”。就這方面來說,業界是不贊成讓網民變成內容的生產者的,學界還在探討和深入研究中。

在其他記者和網民之間融合的方面,有研究顯示博客主們和市民記者過度依賴專業記者提供的信息。(Daniels,2006; Lowrey,2006)比如,Haas(2005)分析了Indymedia(反全球化運動人士創立獨立媒體中心)和Slashdot(一個資訊科技網站,網站使用者可以對公布在該站的新聞發表意見,類似於我國的“果殼網”)發現說“不僅很少的博客主進行獨立的新聞報道,大部分的博客寫手都採用主流新聞媒體的標題和內容”。還有一些研究發現,大部分博客新聞內容往往無關公共事務而是類似於個人的新聞觀點。(Papacharissi,2007)。Trammel(2006)等等對波蘭的博客進行隨機的抽樣,80%的博客主要是發表新聞感想和對觀點的討論,隻有2%的博客專注於新聞和新事件。一些研究也探討了專業人士對網民來源的新聞內容的看法。這一部分的研究往往把重點放在網民不同於新聞記者,他們貢獻的內容不受到編輯規范的約束,比如寫新聞目的和專業技巧都不同。

記者和網民之間的區別還在於組織因素。Lowrey在研究了以色列的專業記者和市民報道者后發現,市民報道者會被新聞來源所限制,這種不被承認的弱點是妨礙這一群體發展的重要原因[7]。Lowrey也強調組織性的不同:“生產組織是記者和市民記者最基本的區別,除此之外還有內容、工作流程、語氣、價值觀和框架”。研究顯示,一些主流新聞組織已經開始重新定義博客行為。(Allan,2006)Singer(2005)分析專業記者們寫博客原因是為了他們專業新聞制造者的身份得以延續,堅持傳統把關人的機制。也有一些人反對,認為把博客新聞專業化會改變主流新聞業的性質。(Lowrey,2006; Robinson,2006)比如,Matheson把英國《衛報》的一名記者博客作為實驗對象,他得出的結論是要跳出這種傳統媒體主導,生產與眾不同的文本幾乎是不可能的[7]。有定量研究精確得出網絡技術提供了公眾參與對話更多的便利。(Singer, 2005)因此學者認為網絡新聞業對重振民主參與有著至關重要的潛力。大部分學者的觀點認為發達的互聯網科技不僅讓新聞變得唾手可及,也讓普通人生產新聞變成了可能。對於新聞生產,公眾新聞參與者想實現新聞理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他們通常缺乏理性、嚴肅和專業。若與網絡新聞讀者之間的交互性更高的話。網絡新聞可能會拓展出一條新的視野。

四、結語

網絡新聞內容生產的市場環境研究指出了贏利的作用、商業模式和不斷增長的廣告的重要性。然而,缺少一些在網絡新聞企業環境下的生產過程的實証研究。未來的研究可以檢驗網絡新聞的勞動力市場的構成,職業的構成和級別以及不同國家的員工規定,誰生產了網絡新聞,在哪裡生產,怎麼激發競爭力等等。

網絡新聞生產實踐方面的文獻多用比較的視角,通過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誕生了許多專業資料。文獻回顧中的這些資料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關於美國的工人和組織。更關鍵的是,研究其他國家的內容所基於的理論和方法論多是由美國范式演變而來的[8]。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每天都會產生許多不同現象,有很多內容可以被用來比較和解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變化和發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網絡新聞發展狀況、媒體系統和政治傳播的比較分析都具有啟發式的力量。

關於網民作為新聞內容生產者的研究集中在重新規劃生產和消費的邊界。而且這股研究的熱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因為關於受眾的研究需要依靠調研和內容分析收集大量的數據,而且缺少田野調查和民族志調查。利用這些研究方法,將現有關於新聞實踐、博主的經驗、市民新聞記者和網絡論壇的貢獻者的研究放在當今的媒介環境裡來了解其生產過程、政策和內容創新會是將來的研究重點。

根據現有的關於網絡新聞的研究,可以歸納出一些未來研究基本方向。學界集中在傳統媒介和已建立的理論構架是否適用於研究網絡新聞業中產生的新現象。網絡新聞業的論文很大程度上是在印刷新聞業的研究標准、教育、慣例和實踐中形成的[9]。例如,許多關於交互性和受眾作為傳者的內容,還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記者作為把關人都是基於傳統媒體的理論的。不過,沿用那些觀點對於形成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雖然有用的,但是如果立場由傳統媒體進行主導的話就會缺乏網絡新聞生產中探尋基本理論的空間。適應以現象為中心的研究或者構建新的理論體系,才能讓網絡新聞學術研究重新思考網絡新聞業的發展和其在社會中的作用。

 (作者簡介:李凝,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傳播學研究)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