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新媒體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以互聯網為例【4】

桂鈺涵

2014年04月03日14:2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新媒體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上述問題可以看出,新媒體在帶來言論繁榮的同時也在帶來言論失控與社會動蕩的風險。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研究有效解決對策,對於新媒體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上述幾點問題,本文認為有以下幾種解決措施:

(一)借助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健全信息審核平台

信息審核是篩選網絡信息是否適合傳播的第一道門檻,在網絡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審核機制這一關卡,有利於從源頭上有效遏制不良網絡信息的大面積傳播,將不良信息扼殺在初始階段。然而,在數量巨大的網民面前這樣的審核並不好開展,因此,應借助廣大受眾的力量。由於受眾是網絡信息的直接受傳者同時,是網絡低俗虛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眾具有對媒介活動進行監督的正當權利。受眾可以通過個人信息反饋等手段建立民間信息審核平台,由“公眾利益”來制約網絡虛假信息的發展。

(二)完善網絡法律法規,逐步形成規范的網絡秩序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同時,法律規范應當如期而至。但是,據目前的資料來看,關於網絡規范方面的立法資料還相對較少,在網絡大面積普及的情況下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法條法規。因此,應加快推進網絡立法建設,依法治網,建立健全網絡規范與監督,注重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與著作權。使民眾在享受自己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義務,不至於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而罔顧他人的合法權力,並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形成規范的網絡秩序,以保証網絡的健康發展。

(三)加強國家政府的輿論管控,引導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

傳播學教授郭慶光在《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這一章節中認為:“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這種控制的目的是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規定傳媒組織的所有制形式﹔2.對傳播媒介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4.對傳播事業的發展制定總體規劃或實行國家援助”[12]。

國家與政府強作為強力的管理者,在解決新媒體存在的問題上也居於主導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學習就是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2008年,前總書記胡錦濤開與網民交流之先河,大力發展媒介和文化產業,在每個五年計劃中都佔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國家正在重視和支持著新媒體的發展。國家和政府對於新媒體發展的重視和關注,將對新媒體存在問題的解決與輿論的正確引導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隻有國家和政府站出來指導的輿論方向,切實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嶄新陣地,成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載體。

(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術監控治理力度

從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過程來看,新媒體傳播是產業鏈式的傳播。整個傳播過程需要涉及內容提供商、內容集成商、移動平台提供商、移動運營商、終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諸多環節。因此,新媒體的內容安全,也同樣需要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密切合作。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構建針對有害內容源、有害內容傳播渠道、以及最終目標(移動終端、平板電腦)的全生態系的防護體系,才能對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監管,從而保障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地發展。

因此,應以政府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傳播的演化機制,加強對網絡通信軟件、網絡傳輸內容的管理。規范應用商店對通訊軟件的檢驗和測試流程,使用戶,尤其是抱有新異心理的未成年用戶在瀏覽信息時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約,使互聯網的網絡信息體系更加干淨與安全。

(五)媒體人增強自身自律感,堅守職業道德提高“公信力”

媒體的“公信力”來自於媒體人的自律與其對於職業道德的堅守,作為一個媒體人,其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便是在威脅與利益面前,堅守媒體從業者客觀公正的態度,也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公眾的信賴。面對問題深入調查,客觀負責的評論,促進積極信息的傳播,這是網絡媒體的責任與義務。通過“自律”換“自由”,以自律公約的形式強化自我約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獲得媒體公信力的同時,使網民擁有一個健康陽光的網絡環境,向社會傳遞出“正能量”。

(六)提高網民素質,實行網絡實名制

在網絡普及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網民的思考與辨別能力,使網民具備對事件的基本的辨別能力,正確對待真實客觀的負面信息報道,以避免將謠言信以為真而產生情緒激化。此外,網絡的虛擬性也是網絡存在大量謠言的重要原因,虛擬身份使得一些網民認為自己可以擺脫法律的規范而大肆造謠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領域實行實名制則可以輔助網絡法制建設,規范網民的行為,也為網絡安全與“清網”行動提供了便捷。

找出解決新媒體存在問題的對策是社會安定與和諧的必由之路,在未來,新媒體會將以更快的速度普及發展,新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也將與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決新媒體存在問題,是需要國家、政府、媒體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隻有這樣,新媒體才能健康發展,社會也才能的構建和諧。

基金項目:本文是南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創新項目(ZB-2013-2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桂鈺涵,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英)理查德·厄爾豪斯著.葛紅兵等譯.視覺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楊繼紅.誰是新媒體[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8.

[3] 庄曉東.文化傳播思考[EB/OL].http://www.yuhuai.com/Article/ Class48/Class49/Class53/Class134/200507/20050725165731.html

[4] 百度百科.新媒體時代[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hb3KNHxzIb3MLTkn1AdSQQ1MPS9f8FKSJzDvyGwb0_IBfpXheeywSgfRyj4rP5-luLlQg1VllwQGU0F8N1oBf.

[5] 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6] 庄曉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Howard H.Frederick,Glob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Shohakusha,Tokyo,1996,p.11

[8] 圓圓.樓宇電視走進“后競爭時代”[N].產經網-中國審計報.[EB/OL].HTTP://WWW.ZZ360.COM/NEWS/GET/WIRING/03413151529283090611715501247734_2.HTM.

[9] 張瑞孺.“網絡暴力”行為主體特質的法理分析[J].求索,2010(12).

[10] 徐瑄.新媒體時代的版權問題[J].新聞戰線,2012(10).

[1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2] 張尼,王志軍.不良信息傳播機制及對策研究[J].信息通信技術,2011(5).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