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4期

“馬航失聯事件”媒體報道的反思【2】

匡文波 張蕊

2014年04月16日16:1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在這個每個人隨時都可以上網的時代,面對疑雲重重的新聞,小心查証再報道變得奢侈,作為記者,一天接到一堆真假難辨的消息,查証更是困難。近年來為了搶新聞,許多傳統的大媒體紛紛出錯,例如美聯社和CNN在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發生后,先后發布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聞。當時社交網站的“公民記者”們人肉搜索出在馬拉鬆終點的兩人,認定是嫌犯。《紐約郵報》為了搶“零時差”的第一手報道,誤信了消息,刊登出錯誤的照片,冤枉了無辜。

假消息的彌漫已經成了新常態,而散播假消息的殺傷力有時比沒有消息更大。在一些情況下,適時的緘默比一味追求“零時差”的報道更有力也更可信,所以建立專業的思路在這種時候顯得特別重要。

真正高素質的新聞,是盡全力保持信息正確,但有時因為資源的不足使我們沒有能力保証獲得的信息百分之百准確無誤,在辦不到的時候,報紙也不能開天窗,因為傳播信息是媒體的天職。這份責任感也是記者從事新聞工作而不是去寫小說的最大原因。

媒體的資源其實有限,一般發生在國內的事情,還可以派記者到現場採訪求証,若事情不知道發生在世界哪個角落,媒體就鞭長莫及了。何況這次的失聯事件,從南中國海、越南水域、泰國灣、馬六甲海峽、安達曼灣到印度洋,媒體隻能望洋興嘆,對事件涉及的專業知識、能力還有牽涉到的外交問題也無法完全掌握,各種考量和不同利益,千絲萬縷糾結起來,使得真相更難浮現。

三、自律與規范:災難報道中媒體人媒介素養提升的策略

新媒體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傳到世界每個角落,追求時效性是災難報道永遠不變的真理。媒體報道災難新聞的最終目的,除了告訴人們災難發生的事實,反思災難背后的原因之外,告知人們如何防范災難的再次發生,避免悲劇重演,才是災難報道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借鑒國內外災難報道的經驗,我國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規范和改進。

(一)注重信息的平衡和全面性,滿足公眾知情權。災難報道要本著“全面反映事實全貌”的原則,注意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報道不同觀點和聲音,而不能以偏概全。在新媒體技術發達的今天,全面、及時、准確地報道災難新聞,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是阻擊謠言傳播的有力武器。謠言傳播通常是在信息不確定的情況下產生的,信息混亂與民眾對災難事件未知的恐懼感,二者相互作用呈現了輪動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恐懼和關切情緒會越來越強烈,這種情緒成了謠言傳播的土壤,而謠言的傳播又繼續發酵了這種情緒。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來源的渠道更加多樣化,隻有全面、平衡的新聞報道才能讓受眾信服。

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制定的《職業倫理規范》開篇這樣寫道:“職業新聞記者協會成員相信,公眾的啟蒙是正義的先驅、民主的基石。新聞記者的職責就是通過追求真實,提供關於事件和問題的全面公平的敘述,達到啟蒙公眾的目的。來自所有專門領域和媒體的有責任感的記者,都努力徹底和忠實地為公眾服務。”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新媒體時代,媒體和記者應該准確把握災難報道的真實目的,恪守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准則,同時勿忘啟迪公眾和服務社會的根本職責。

(二)重視新媒體的運用,掌握輿論主動權。201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18億。我國目前是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所以在災難事件中,政府和傳統媒體應首先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搶在謠言擴散之前將事件的真實情況告知接收者,先聲奪人,掌握輿論主動權﹔然后發揮網絡優勢,堅持連續報道原則,不斷跟進,保持權威信息發布地位。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出現了傳播主體多元化、信息渠道復雜化、信息傳播碎片化的特點。面對傳播環境的變化,傳統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要打造多平台組合產品。目前許多國家的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改變了原來的運作方式,不但推出了相關的新聞網站,還將網絡視頻、博客、微博的內容納入新聞信息來源系統中,強化了傳播效果。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配合,使之在報道議題的深化上形成了有效的互動和聯動。在二者的互動中,傳統媒體以其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引導新媒體的報道基調,使之更趨理性和主流﹔新媒體則以其得天獨厚的技術特性豐富了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強化了傳播效果。

(三)提升自律的意識。面對新媒體對傳媒業的沖擊,我國大部分媒體都已開通了官方微博、微信賬號,媒體從業者也都使用自己的個人雙微賬號對災難事件進行追蹤報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業界都要自覺地遵守網絡秩序,不要制造謠言、網絡暴力,要去維護這個平台。

媒體人是最廣泛使用微博的群體,利用微博發聲已成為其工作的一部分。有的媒體人盲目追求粉絲和轉載量,甚至不惜在微博上發布不實信息,盡情抒發尖銳觀點,這勢必導致虛假信息泛濫,因此媒體人必須有自律意識。面對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少一點沖動偏激和輕信盲從,謹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用理性、責任和規范制度的建立撐起媒體人的自律與自覺,這是媒體人的職責。

(四)注重對人文情懷的觀照。人文情懷是一個人體現出的一種為人處世的胸懷和態度,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弱者的同情、對社會的關注、對道義的守望。相對於專業精神來說,人文情懷對媒體人更為重要。有了這種情懷,記者的眼裡不再是純粹的新聞事實,還有對人和人性的關懷和觀照。維護報道對象的尊嚴,尊重報道對象的權利,規避報道對象的隱私,這是一個記者應當具備的職業操守。富有人文情懷的媒體,會自覺不自覺地從民生的視角表達對社會的關注、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對民眾生存狀態的關注。此外,記者應當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用心去寫作,用人性去報道,隻有這樣才能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才會向受眾傳遞出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新媒體環境下的災難報道要求媒體更加注重對人文情懷的關注。新媒體的傳播速度之快、渠道的多樣,決定了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和人文情懷結合,可以讓媒體從業者更加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面對災難事件,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在報道新聞和發布信息的同時,要注意考慮是否與新聞倫理“失聯”,是否能夠做到客觀、公正,具有人文情懷。

[本文是匡文波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在“茉莉花革命”中的作用機理研究》(立項批准號:11BXW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匡文波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蕊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版.

[3]匡文波.新媒體輿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