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4期

“馬航失聯事件”媒體報道的反思

匡文波 張蕊

2014年04月16日16:1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本文分析了媒體在“馬航失聯事件”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虛假信息泛濫的問題。作者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媒體人媒介素養的缺乏。作者借鑒了新媒體時代國外災難報道的理念,提出了新媒體時代災難報道的原則,即信息核實的專業化、建立災難報道應急機制、注重災難報道的管理與規范,以及傳統主流媒體不可人雲亦雲,應加強媒體的自律與規范,等等。

【關鍵詞】馬航失聯﹔災難報道﹔謠言﹔反思

自今年3月8日“馬航失聯事件”發生以來,國內眾多媒體都通過微博、微信對事件的進展給予關注和報道,微信與微博(雙微)交織成新的輿論場。媒體官方法人雙微賬號、媒體從業者雙微賬號紛紛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其中很多都是盲目追求報道速度,沒有核實信息源,為原本焦躁的輿論增添了更大的混亂和擔憂,導致公眾對媒體雙微傳遞信息的集體不信任。“馬航失聯事件”明顯地暴露出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人進行災難報道媒介素養的缺失,那麼我國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正確報道災難新聞便成為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謠言、倫理、煽情:暴露媒體人媒介素養的缺失

回顧媒體雙微賬號有關“馬航失聯事件”的新聞報道,我們會發現混亂的輿論場大致有三個現象:一是媒體沒有清楚核實信息源,借助其雙微賬號盲目發布信息,陷入了“速度的牢籠”,造成公眾對媒體的集體不信任﹔二是某些媒體的雙微賬號甚至成為謠言的集散地,使媒體公信力缺失,同時也給家屬帶來“二次傷害”﹔三是部分媒體微博情感代言,用“心靈雞湯”來安撫民眾和失聯家屬的情緒,極盡煽情之能事,導致民眾反感。

“馬航失聯事件”發展至今,其間經歷了“飛機迫降南寧”“發現失聯客機信號”“發現飛機殘骸”“海面迫降成功”等各種虛假消息的傳播。讓人驚訝的是,這些信息中有不少來源是轉自官方媒體或權威人士的微博賬號,官方媒體甚至帶頭“以訛傳訛”。來自傳統媒體官方賬號或媒體人賬號的虛假消息更具有欺騙性,讓消息更加混亂,傳統媒體官微內容的專業性和原則性減弱。此外,這次事件中許多傳統媒體的雙微賬號在內容生產上,已經與普通自媒體賬號沒有差別——大量快速即時地轉發,求關注甚至於求事實,迫切希望花最少的氣力快速獲得更多的粉絲。出現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媒體沒能清楚核實信息源,盲目轉載,陷入“速度的牢籠”。失聯事件中,在信息的一手發布者馬來西亞官方本身應對不足、公眾情緒又極其焦慮的情況下,一個微小的、在平時可能被立刻糾正的錯誤,卻可能以幾何速度迅速傳播,並與其他或真實、或虛假的信息相匯合,組成一張巨大的、糾纏不清的信息網。

在“馬航失聯事件”中,媒體為了追求報道速度,未經核實清楚信息源就盲目轉載,為了搶佔輿論陣地,把消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拋在一旁,傳統媒體雙微成為謠言的集散地,信息與謠言交織在一起,嚴重影響了傳媒的公信力,同時也有違新聞倫理和人文精神。網絡謠言很容易因為突發性事件的不確定性找到生存的“溫床”,事件發生不久在官方雙微上出現的“發現飛機殘骸”“機上有人幸存正在海上呼救”等不和諧聲音不僅混淆視聽,還誤導了受眾,在脆弱的失聯乘客家屬傷口上撒了把鹽。雖然微博具有一定的自淨化能力,一些假消息被發布后很快得到糾正,但我們不能確保所有假消息都能立刻被澄清。而與微博相比,微信屬於群體傳播和人際傳播,具有個人通信的特點,微信謠言在短時期內又很難消除。雖然一些出於“善意”的謠言比惡意捏造的謠言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看似小些,但同樣會給從網上獲取信息的乘客家屬和朋友的心理帶來“二次傷害”。

“加油”“祈禱”“挺住”“今夜我們都是MH370人”“今夜為你們不說晚安”……從2008年汶川地震開始,此類“心靈雞湯”就一發不可收拾,但在“東莞掃黃”事件時已遭徹底解構。這一次,人們的反感更加強烈。在航班失蹤這種較大的災難性事件面前,媒體應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為民眾提供可靠的信息上。但某些官方媒體的雙微賬號,卻繼續試圖用“心靈雞湯”式文章來安撫關注事件的民眾情緒,更有不少媒體將對失蹤航班乘客的家屬情況的煽情描繪,當作吸引受眾眼球的工具。災難發生初期,以“心靈雞湯”回應人們的情感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越到后面越遭人反感。一是因為人們開始更理性地關注事實和邏輯,二是很多“心靈雞湯”都變身為媒體營銷和推廣的工具。

二、理性而專業:新媒體時代國外災難報道的理念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災難性事件頻頻發生,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大地震、印尼海嘯、韓亞空難等事件讓世界震驚。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一個災難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聚焦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輿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如何利用新媒體報道災難事件,不僅對事件的順利解決以及民眾情緒的緩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還關乎一個國家的形象。

(一)新媒體時代中西方災難報道的差異

災難性事件由於本身具有重大影響性和負面性,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對災難事件的報道都非常謹慎,都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報道理念,並注重網絡媒體的運用。然而由於中西方歷史文化、價值觀、媒體性質以及科技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在報道突發事件時的策略也不盡相同。

在災難報道中,西方媒體求快,特別注意按照新聞理念和傳播規律來操作,在遵循新聞價值的基礎上,他們秉著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客觀描寫災難現場,對災情一般隻做白描式的刻畫,不對事件做觀點的評價,但作者的感情卻在字裡行間通過單純的敘事描寫表達了出來。同時,西方媒體更注重新媒體利用的廣度和深度。2007年美國加州的森林大火發生時,美國媒體利用Google地圖、手機和互聯網跨平台服務Twitter以及各種社會性網絡媒體,如博客及YouTube等對火災進行實時報道。

國內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往往求穩,多以正面宣傳為主,主流媒體多發揮輿論導向和安撫民心的作用,記者在報道時不僅通過客觀的敘事描寫來表現主題,還會通過抒情等方式來表達強烈的感情。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漸漸成為一種影響范圍最大、影響速度最快的媒介。在許多災難性事件中,網絡幾乎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起著重要作用的媒介。

(二)新媒體時代災難報道的原則

1.信息核實的專業化。在新媒體時代,國外主要利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平台發布信息,人人都可以是記者。但這並不意味著專業記者的功能被削弱了,相反,對於記者來說,除了日常前線報道以外,反而還增加了“拆謊”的職責。在美國波士頓爆炸案中,國外的社交媒體也出現了謠言和假新聞,記者的做法是放慢腳步,分工進行謠言分析和謊言預測,以盡快過濾信息。一部分記者在一線獲得第一手信息,一部分記者專門檢索篩選網絡信息並進行核實,這項新增的任務其實也是為記者提供新聞線索和另一種報道的視角。

2.建立災難報道應急機制。雖然災難無法預測,但在媒體內有一套完整的災難新聞報道應急機制,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報道。災難新聞應急報道機制包括應急記者的人員安排、報道前系統培訓、報道的策略研究、應急報道設備的完善等。這一機制十分重要,不僅有利於媒體對突如其來的大災難做出快速、及時的反應,獲得最新資訊,同時也是記者本人的防身工具。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相應的災難報道應急機制系統,如澳大利亞的應急媒體和公共事務(Emergency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非政府機構、歐洲的傳媒應急(Emergency Journalism)以及美國德特災難新聞研究中心(Dart Center)等。

3.注重災難報道的管理與規范。災難事件一直是西方新聞業報道的重點,不僅媒體在長期的報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報道經驗,政府也逐步建立了有效的災難報道管理和規范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西方國家重視並加強災難處理中政府與媒體的溝通協作、重視發揮專門性的組織機構在災難報道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災難報道具體管理規范的制定、注意災難報道管理中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多樣性,推動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加強自律。

4.傳統主流媒體不可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人們對自媒體和主流媒體的要求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主流媒體放棄本身的優勢,反而與自媒體競爭時效性博眼球,那麼無疑是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