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4期

以輿論監督助推社會管理【4】

張長笙

2014年04月16日16:2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注重問題意識,增強建設理念

新聞不同於一般商品,媒體也與一般企業有別。著名記者郭超人說:“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媒體及其從業者應當銘記,自身擔負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效應,是絕不可輕視、更不能忽略的。面對種種矛盾和問題,新聞媒體顯然不該圍觀起哄甚或煽風點火,也不能滿足於報道員、解說員的角色,理當以輿論監督者應有的建設性姿態介入。

以建設性姿態介入,既要注重問題意識,更需增強建設理念。有了這種意識、理念的支撐和驅動,在對公共權力、公共政策、公共事務、社會問題等進行監督時,才會胸懷博大、站位高遠、思路開闊,透過五光十色的表象向深隱處開掘,發現問題、揭示問題,並以建設性的心態、方略和手段,科學、有序、依法、適度地進行監督。唯其如此,才可消除不利因素,促成問題有效解決,祛邪扶正、抑惡揚善,化解矛盾、凝聚共識,在服務改革發展、社會穩定中發揮正能量。

2012年11月重慶不雅視頻案發生后,一些紙媒和網媒盯住性、偷拍、官員之類的元素,大肆炒作視頻中的女主角趙紅霞,還編了很多調侃、揶揄、惡搞的“段子”。媒體如此作為,一則轉移了公眾視線,將反腐敗新聞過度娛樂化,變嚴肅的反腐拷問為庸俗的情色追逐﹔再者傷害了趙紅霞無辜的家人,以別人的痛苦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窺私欲,賺取注目率和知名度。

這種舍本逐末、誤入歧途之舉,乃是媒體和記者問題意識淡薄、建設理念虛無的自然外化,實在不足為訓,理當引以為戒。就此案來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目光聚焦於核心事實,把觸角探入更深的層次,曝光錢色交易背后的權錢交易及其操縱者、濫權者,以及雷政富們貪贓枉法、蠅營狗苟的罪惡勾當。這樣,便可層層掀開黑幕,讓人了解真相,並警世醒人,以儆效尤。

建設性的輿論監督,應該是對公共權力運行中的偏差行為、公共政策中的失當之處,以及社會上的不良現象進行披露或批評、揭示或反思,傳遞公眾的意見與呼聲,維護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輿論支持。從態度上講,既要敢於直面矛盾、揭露問題,反映百姓訴求,維護群眾利益,又要立足於幫忙而不找茬,疏解矛盾而不添亂,落腳於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促進和諧。從方法上講,既要傾聽各方意見,公正地處理,平衡地反映,又要明辨是非,找准問題的症結,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些成熟的操作模式,大都會站在全局的角度,結合一個時期內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緊扣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確定具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選題,客觀報道新聞事實,通達社情民意,疏導社會情緒。﹝5﹞尤其在觸及社會生活中的難點問題時,力求做到追根溯源、釋疑解惑,找到原因和症結,並注意引導社會輿論,合力促使問題向積極方面轉化。

2010年10月,南京計劃大規模拆除街頭書報亭,《揚子晚報》給予持續關注。在多天的報道中,通過與中外城市、國內城市的對比,展示差異、揭示矛盾,找到問題的實質,即採取先進的管理,可以使書報亭文化走向繁榮,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運用新聞評論的手段,並開展讀者互動、媒體聯動,理性地闡述觀點、表明立場,厘清認識誤區,從而提升全社會包括城市管理者對城市內涵的認識,最終促成該市政府領導的重視,保住了街頭書報亭。

這一成功的報道案例,啟示我們在開展輿論監督時,必須注重新聞策劃,加強主動性、組織性和持續性,以重要的新聞事件為由頭,通過改進報道方式,深入挖掘“富礦”,提升整體報道的力度、深度和厚重度,形成輿論監督的氣場。這樣的報道,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問題的解決,還能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

以輿論監督助推社會管理,對於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協調關系、規范行為、促進公正,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事實証明,輿論監督不僅促成許多具體的個案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還引發人們舉一反三式的思考和討論,進而推動某一行業或領域的理念、體制、機制、制度、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對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說,輿論監督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民主建設、法制建設和文明建設,已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以輿論監督助推社會管理,可說是任重而道遠。新聞媒體應當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著力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立足於特定發展階段的國情、社情,既注重問題意識,又增強建設理念,理性反映群眾訴求,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善於化解社會矛盾,有效引導社會熱點,以使輿論監督對社會有震動而無震蕩。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參考文獻:

[1]於為民.輿論監督與新聞法治[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梅.輿論監督要助推社會和諧[N].北京: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01-26.

[3]劉衛明.關於輿論監督的幾點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0(12上).

[4]李偉征.網絡的輿論監督[J].新聞愛好者,2009(9上).

[5]劉志祥.建設性輿論監督與主流媒體的社會引導力[J].新聞愛好者,2012(2上).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