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總編輯 蔣祖烜
人民網北京7月10日電 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首屆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今天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中國記協等部門領導,以及中央和全國31家省級黨報的主要領導及評論業務負責人,齊聚一堂交流經驗、激蕩思想,共同探討黨報評論融合發展問題。湖南日報總編輯蔣祖烜在論壇上做了“讓黨報評論發出強大正能量”為主題的發言,以下為全文內容: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感謝人民日報社發起全國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在周密細致的會議中,讓我們感到了高度和溫度﹔感謝人民日報對湖南衛視新聞專題《絕對忠誠》和對湖南日報“尋找廖廠長”報道的系列評論,在合縱連橫中,讓我們感到了胸懷與策略。
湖南黨報有重視評論工作的光榮傳統。從1919年毛澤東同志在湖南創辦《湘江評論》開始,湖南的黨報就形成了鮮明的戰斗的風格,在動員、團結、宣傳、組織群眾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特別是自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以來,湖南日報評論工作有了一些新的實踐與認識,這裡匯報三點體會。
一、 黨報評論要壯聲勢成氣勢
黨報評論要力改以往退到邊場、甘當配角的格局,敢於亮劍、勇於發聲,讓評論與資訊深讀形成鼎立之勢,走上前台,佔據要地,形成主流輿論的氣勢、聲勢。
要敏於順勢,在關鍵的節點和普遍的關心中,及時發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握大勢,順應大事,是黨報評論的天職。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黨報評論這個“金話筒”,湖南日報也積極呼應主流聲音。早在10年前,時任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的蔣建國部長,就組織成立了“寧炬”理論評論組,意在“統一思想、凝聚人心”。60多篇高質量文章,經由湖南日報首發,全省所有媒體轉載,已成為湖南輿論場的定海神針。
從去年底開始,省政府以“楚南正”為名,圍繞重大決策部署和重點工作組織評論在湖南日報獨家刊發。
要善於借勢,讓評論演“連續劇”、打“組合拳”。借外力外腦為評論出題目,出點子。為接好“天線”,准確把握上級精神和領導意圖,湖南日報評論部主動與省委、省政府等有關部門對接聯絡,請他們給評論出題、點題,讓評論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寬的視野﹔今年我們又借勢、借力,面向地廳級領導干部推出“新聲”專欄。“讓群眾有獲得干,就要讓干部有付出感。”這些“借來”的評論站位高、剖析深、分量足,為黨報評論增加了分量和力量,壯大了聲勢,提升了氣勢。
要巧於造勢,借部門聯動,讓評論有舞台。在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型系列報道時,我們以頭版頭條的社論《真刀真槍抓改革》作為“當頭炮”﹔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獲批后,我們與湖北日報、江西日報聯合策劃了“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系列評論,讓評論首先實現三省“融合”﹔我們把原計劃安排在理論版的領導干部“學講話、用講話”的專欄,突出安排在要聞版頭條位置﹔針對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及時將平常隨機選題的《湘江新語》專欄,收攏成主題專欄連續發稿,讓全省經濟發展的新氣象、新成就鼓舞士氣。
我們還學習人民日報的“任仲平”,推出了自己的大型政論欄目《晨風》,聚焦重大事件、重要問題,在重要節點權威發聲。欄目推出三年多來,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聲勢和品牌效應。
一軍之中,湖南日報以1200多篇社論評論,為放大黨報主流聲音積蓄起了磅礡氣勢。
二、黨報評論要有膽識有見識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聲音混雜。黨報必須第一時間發音,以敏銳的觀察力、敢於擔當的責任感,快速反應,力保評論時效,搶佔輿論的制高點,打第一落點。黨報評論擔當好“金話筒”角色,關鍵在“有膽有識”,高人一籌。
解放思想,提高膽識。近年來,有一個不解的現象,在一些突發事件,熱點新聞、敏感話題出現后,盡管民間輿論場眾聲喧嘩、異常活躍,但很多媒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被讀者批評麻木不仁、裝聾作啞。黨報評論要在“兩個鞏固”、“兩個一百年”、“四個全面”和“中國夢”的原則引領下,讓思想沖破牢籠,讓議題沖破禁區、讓評論直擊熱點。
深入生活,增長見識。視野的廣度,決定了評論的寬度。自去年以來,湖南日報在一些重大採訪活動中安排評論員跟隨採訪,省內一些重大會議也讓評論員列席參加,創造一切機會讓評論員在火熱的生活中獲取評論素材,錘煉評論觀點。今年,8家央媒集中採訪“廖廠長”,我們派出評論員全程跟進,寫出了《讓行動向理想致敬》的晨風文章。在“走向奔騰的長江”、“精准扶貧”、“湖湘好家風”的採訪報道中,都有本報評論員的位置,這樣的評論不再是隔空喊話,這樣的評論員不再有坐吃山空之憂。
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會有評論的題材、就會有議論的話題。去年以來,湖南日報將評論的“面”從以往主要集中於時政,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民生、體育國際、生態環保等更廣泛領域,實現了評論對新聞領域的全覆蓋。
善於傾聽底層的聲音,是提升黨報評論貼近性的關鍵。在前不久推出的家風話題的組合評論中,我們不拘一格選用了多篇中小學生的投稿,雖然手筆稚嫩,但其感受真切、說理真實、讓人悅服。
三、黨報評論要樹名家興團隊
有“頭”。評論在黨報中地位,直接與總編輯和編委會對評論的重視密切關聯。湖南日報評論員隊伍的組建由總編輯親自倡議並牽頭組織,總編輯、分管副總編策劃、審定評論選題,半年多時間,4次主持召開評論員工作調度會,自己動手撰寫多篇署名評論。
有隊。自去年以來,我們大膽嘗試評論員隊伍建設的機制創新,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合並同類項,時政類報刊全部聚合,從全集團范圍內700多名編輯記者中組建一支20位評論員的大評論隊伍,形成了以評論部為“核心層”、評論員隊伍組成的“緊密層”、各報道部門評論員搭建的“相關層”的良性互動,在不增加人員編制的情況下,增強了評論員隊伍的戰斗力。半年多時間裡,這些評論員發表了一百多篇有分量、有特色的評論,盤活了存量,拓展了增量。
我們打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其意圖不外乎二:興建屬於自己的評論員團隊,更重要的是培養出我們的名評論員。在提升報紙影響力中,評論大家的作用不可替代。
有群。目前,湖南日報評論員隊伍專門建立了網上報題和交流的微信群,定題目、議角度,我們為每位評論員訂閱了《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
有酬。湖南日報的評論員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聘。編委會對這支隊伍定任務指標,有考核機制,有激勵措施。在薪酬上,我們採取“優稿優酬,兼職兼薪”的方式,鼓勵評論員出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