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产业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阐述的是文化产业的生态问题,有些问题并不是该产业独有的,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那么,被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路径之一的文化产业,为什么也会有生态方面的问题呢?
资本既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又是生态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资本的根本动力是追求剩余价值。那么,一切可以产生剩余价值的方法、手段都被资本所青睐。比如,充分利用科学加强管理、刺激消费、全面发展生产等。资本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范围;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这种本性使得产业部门包括文化企业牺牲环境资源、加大能源消耗,来生产剩余价值。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进行资本扩张,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在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转移了生态成本。我国文化制造业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不能不产生产业低端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高耗等问题。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存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即“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利。它的核心要义是: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建立起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经济组织中治理结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的拥有者具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资本特权。文化产业如今已成立了许多大型的旅游集团、文化传播集团、传媒集团等等,强大的资本支持使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在这种逻辑下产生了前面所述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是产生生态问题的直接原因。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依赖制造业、旅游业、娱乐业等,这些资源型的产业消耗资源、能源,并受人口环境的制约。据统计,服务业的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其中“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的能源消耗也在加大。
当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庞大的人口数量、复杂的社会矛盾、城乡的经济发展,也会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时空分布、环境优势等生态问题。
三、生态视域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资源型的文化产业,依托本地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如果不重视产业的生态化问题,就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弘扬。文化产业要想科学发展,应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创新文化资本市场政策。文化产业已被定位于国家支柱型产业,在文化产业领域“怎样利用资本、怎样限制资本”是急需回答的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确定进行资本制度创新。像一些内陆地区,也应尽快放开资本市场政策,特别是针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比如关于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设置“文化产业银行”,让更多的文化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正处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薄弱、形态不成熟,现阶段需要政府的扶持。创新文化资本市场政策,或者进行资本制度创新,会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最大问题的资本问题。当然,还需注重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让公共财政资金更有效地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资本市场多元化的投资、多样性的资本、多层次的股份,有利于保证文化企业的公共性。据报道,河南省正在申报“内陆自贸区”,以争取制度政策红利,这是不错的尝试。
(二)树立“生态消费”观念。消费社会主张的消费主义是将消费者的极度应享性、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这种观念在逻辑上会导致资源枯竭、过度开发等生态问题,而且使人类行为的价值维度丧失。而生态消费则是指人们在决定是否买某种商品以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时,越来越多地增加对环境的考虑,坚持购买和消耗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6]。生态消费坚持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崇尚简朴和健康的生活,偏爱消费“绿色产品”。如果消费者从关心和维护个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出发进行消费,就会对文化市场的环保形成一定压力,可以引导相关文化企业生产和制造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生态消费就属于一种新型低碳特色文化消费,是拉动生态文化产业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我们应该树立这种消费观念,克服过度开发或盲目开发带来的问题。
(三)进行结构调整,建构文化产业的生态链。文化“走出去”不能再依赖“硬件产品”的出口,而应加大“软件产品”的分量。这需要对文化产业系统的各类行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文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起来。当然,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强大,即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力。由此,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应该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加强国际话语权。
生态链作为文化产业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现文化产品向资本转化的必要路径。如果一开始就规划好生态链的建构,则会使产品更完美、产业更健康,付出的成本会更少。产业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建构产业生态链需要发展一批新兴的静脉产业,建立和完善废物处理、回收、再利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比如,旅游文化产业可通过组织环保公司或环境部门处理物质代谢、环境优化,与供应链、产业链形成生态产业群落,使得与旅游相关的物质、能量、信息在旅游产业系统内有机地流动并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建构起协调的生态链。有些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建构,需要绿色技术的支持;有些则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活动。像数字产品很快进入大量更新淘汰期,应在绿色技术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回收、再生资源化利用体系,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而有些稀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不能破坏产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要保护其所依托的当地内蕴深厚的文化,减少旅游活动对当地社区原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避免大规模标准化对原生态的多元文化造成的冲击[7]。
在文化产业系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加强创意,把文化资源开发提升为创意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大都依托传统资源,而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资源型文化产业的生态化非常关键。而近年来兴起的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生态产业。创意是人们有目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特点。一个好点子、好主意都有可能成为一部大片。文化产业看上去是资源的竞争,实际上却是内容创意的竞争。创意的程度决定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在我国文化产业进行改变增长方式的当下,加强创意无疑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再说,我国文化产业往往因为重视资源而忽略了创意,大量文化资源被别的国家借鉴、运用,像美国生产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创意并不是对资源的忽略,而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上进行高端开发。
创意产业是内容产业、精神产业,依靠的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所以,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发达需要充分释放中国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拓宽人的视野。把发展重心放在人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创意产业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内涵,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五)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态产业的互动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是富有人文气息的精神产品或服务,给人以精神享受,而生态产业提供的则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产品。倘若两者融合,那就真正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达到了“诗意地栖居”的目的。国外一些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完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态产业的融合。像迪斯尼的动画片与主题公园就是文化创意与生态旅游的融合;《阿凡达》的拍摄过程就是电影创意产业与生态产业相互结合的过程。我国大都市,像北京、上海正在尝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产业。还有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也正提升着自身的文化元素。产业融合可以取长补短。文化产业借鉴或依赖生态产业回收、处理自身的污染因素;生态产业可依赖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当然,这种互动还可上升到内部结构、管理模式上。
总之,在产业融合的浪潮中,文化产业虽然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发展思路,燎原繁盛的文化产业会可持续、更环保。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2&ZD033;渭南师范学院2013人文社科育苗项目13SKYM027)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2][5]杨学义,徐经贵.基于模拟生态系统的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11).
[3]朱春阳.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何困难重重——以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政策为视角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3(3).
[4]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05(10).
[6]矫海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消费伦理观[J].理论月刊,2011(12).
[7]谢增辉,杨金栋.历史文化古镇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新学术论丛,2009(11).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