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生态文明建构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化国际贸易存在污染转移、不当开发透支资源成本、异化消费、文化多样性缺乏;在内部结构上,一些文化产业远未形成较完善的生态链。要解决文化产业这些生态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是:创新文化资本市场政策;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创意,把文化资源开发提升为创意产业;建构文化产业生态链;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态产业的互动融合。
【关键词】文化产业;生态文明;生态问题;应对策略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号角下,各地文化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有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在多年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换的问题。尤其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趋势下,以往对地球资源的肆意攫取和泛滥开发使文化产业暴露出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而有一些文化产业却在实践中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发生了冲突。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问题
当前我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国情使强大的市场文化成为主导力量,追逐商业利润的理念似乎成了文化企业的首要目标,凡是有卖点的就利用开发,没有卖点的就忽略或抛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与环境,而一些物质文化产业的原生态资源遭到毁灭。这些破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现象,违背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存在的所有文化产业组织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统一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那么,文化产业系统中有哪些生态问题呢?
首先,文化国际贸易存在污染转移。据文化部统计,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长很快,仅2011年1月到10月,我国出口文化产品就高达148.5亿美元,然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额却不及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一,输入与输出比例在2010年达到3∶1[3]。在整体的文化贸易逆差中,也存在顺差,像玩具、乐器、家具、视听等硬件产品,也就是文化制造业范畴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环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作为国际产业链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制造业却严重透支了环境资源,文化制造业也概莫能外。比如,涉及纸质媒体的纸浆及造纸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净进口并逐年增加规模,其贸易份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在90年代中后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4],除了2010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近10年纸浆进口量也是逐年递增。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随着国际贸易完成了污染的跨境转移。再如数码影像机、智能手机、iPad等高科技文化产品,虽然成为千家万户所青睐的时尚用品,甚至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但从生态上来说却存在隐性的辐射和制造背后的污染问题。这些迷你终端的集成电路、电子零件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如镉、铅、汞等重金属。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电磁波辐射和高频电磁对人体产生各种危害。其过量的光辐射不仅损伤了人体的视觉系统,也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特别是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排放的废气,生产电池产生的PCB对水资源和空气都会产生污染。这些高科技智能产品丢弃后如果不回收,零件中所含重金融将会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如今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出现融合之势,这些污染不单单是因为生态意识的薄弱,更在于文化国际贸易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所致。发达国家的公司一直处在产业链的高端,通过研发、设计、品牌、标准制定,以及营销、配售和融资,占据了有利地位,并在文化国际市场中控制了定价权。
其次,不当开发,透支了资源成本。现在文化产业成为各地大力推动的所谓“低碳经济”。有些开发者急功近利,不顾文化规律,不讲市场法则,还没规划论证就匆匆上马建设文化工程,结果不是浪费了大量文化资源就是损害了区域文化形象。“艾克斯星谷”项目是一处融沙漠风情、民族特色为一体,兼休闲娱乐的理想旅游胜地。作为此项目开篇工程的贺兰山房,是由宁夏民生房地产公司投资约2000万元倾力打造的建筑集群。该山房是一次艺术与建筑的突破与创新,在施工期间便获得公共建筑类优秀奖。但好景不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设计和施工出现矛盾,使得生产周期和资金都超出了预计的范围,最终导致资金链的断裂。贺兰山房几经易主,成为不折不扣的“烂尾工程”。客观地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艺术并不发达,当地也没有经济条件。像贺兰山房这样的不当开发,既浪费了大量资本,也透支了当地的环境资源。
2013年10月2日,驰名中外的四川九寨沟景区发生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景区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甚至出现游客“攻陷”售票处的传闻。后来景区对一万多名游客退票道歉,才缓解了此事。这种为了经济利润而超额负载,不注重科学规律的做法,势必带来负面影响。
再次,唯利是图、异化消费。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产业化,然而在实践操作中有些文化企业只看重商业价值。比如有些文化资源稀缺的旅游景区在开发中没有采取保护措施,为了经济效益,盲目接待游客,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即在宏观上以生态战略为指导,调整文化产业布局和文化产业结构;在微观上给文化企业规定严格的有法律约束力的生态标准,从生产工艺和技术上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5]。旅游业中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再生能力是其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需要从宏观上综合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因素确定合理开发布局,而不能仅仅因为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产业的生态发展。
在目前这个消费社会,越来越热的文化产业也出现了异化消费现象。按照原则,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从文化角度来说一般是出于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目的,而现实中“丑恶的、令人唾弃的”文化资源也成了企业争先恐后进行开发的对象,甚至发生恶性竞争事故。2010年媒体报道了“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争夺西门庆故里”一事。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如果以讽谏的方式开发这个故事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但还原西门庆的故事、直接投资相关旅游项目令人匪夷所思。西门庆和潘金莲毕竟是对负面人物,这样的做法歪曲了文化产业的人文价值。就是正面开发也得先把两个人物重新进行现代性塑造。当然,过度迎合消费者的偷窥好奇心理也不能不说是文化市场异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传媒领域,黄色新闻、虚假广告、恶意策划、歪曲包装等无不体现了生产者为迎合消费者的庸俗需要炮制大量的文化毒素,严重污染了信息环境。这些异化消费现象缺乏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必须引起高度警醒。发展文化产业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建构民族文化精神,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最后,文化趋同、多样性缺乏。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一般指的是大众文化。如果是精英文化比如难以解读的历史文化遗产或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大众化后再进行产业化,方能被消费者消费和接受。然而,大众文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舞台,其能之大、势之猛使地方民族文化感到了强烈威胁,特别是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陕北百姓在窑洞和房屋之间选择,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虽然说窑洞是民俗文化符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现代社会的人们有权享受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舒适、便利、健康等种种好处,历史建筑、少数民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等民俗文化只能寻找别的方式进行保护或开发。越来越多的文化物种让位于大众文化,这种趋同现象有悖于生态文明所持的文化多样性理念。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群落来说,文化物种就如同生物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应该不可避免。
以上谈的是文化产业在业务层次上表现出来的生态缺失。其实,文化产业在内在结构上的生态问题则是最关键的。生态结构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途径。不同的生物种类、群种数量、种的空间配置、种的时间变化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功效。它包括平面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四种顺序层次,它们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亦是系统结构的基本单元。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首先,文化群种集中度低,规模结构偏小。一些文化手工业,像剪纸、刺绣等,缺乏大型集团产业资本的支持,小型文化企业融资能力较弱,知名文化品牌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文化物种开发的空间分配不平衡。从文化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全国的2/3左右;从增加值看,东部占3/4左右。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再就是文化产业的食物链,也就是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同。比如我国中小成本的电影营销不利,2012年上半年总共上映了115部电影,其中国产片81部,票房收入仅占总票房的38%。由于原创能力不足、优秀创意少以及技术手段不足,文化产业向市场提供的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文化消费需求,其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要求文化生产分层次、多样化地给予满足,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