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1期

让员工有机会当“老板”——

报社内部股份合作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范军

2014年01月23日15:11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报业经营走产业发展之路,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面对报业发展的新形势,不同媒体虽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在大的思路方面、在基本体制诉求上有很多共同点。

报纸广告功能的持续衰退和科技的进步,对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内决策者共同面临危机感和紧迫感。近年来,海门日报在经营探索中与时俱进,推行内部股份合作方式,有的已初见成效,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则正在部署并抓紧实施。

为报业发展另辟蹊径

目前,国内媒体的经营如广告、发行等,虽有少量社会资本参与,但数量和规模都不大。特别是有些地方媒体,如县市区域报,其经营模式仍是商气不足、官气有余。在媒体处于“转企”与否的“拉锯”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赢得先机,如何才能在转型中不因为迷路而对明天的成果形成“透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视现实,大局在胸,胜人一筹,见机谋事,尽快摆脱广告经营独木行舟的窘境,走产业发展之路。而开展内部股份合作经营是产业发展之路的“快餐佳作”。

1. 可以错开一级经营的体制敏感,在二级经营中有效引入市场概念

现有体制无疑已对报业经营构成“羁绊”,虽然大多数媒体早已不吃“皇粮”,但“官”改“企”难度依然不小,报媒不能因此游离于市场,贻误发展良机。我们可以“曲线救赵”,让不能由自己说了算的一级经营维持原状,设置二级经营,在其中注入更多市场元素。海门日报的做法是通过内部注册公司,以公司名义“放开经营”。除了公司本身为股份制企业,还可让公司与个人形成新型股份合作关系。过去很多报媒创办过不少公司,但一般都是报社大包大揽,处于一级经营的限定范围,无法突破“个人参股”的樊篱,在实际经营中难有激活要素,无法形成有效的突破点。

2. 可以转变内部人员的传统观念,充分激发员工的经营潜能

目前,大多数报人依旧认为自己是非经营者,甚至有些媒体老总也不肯面对市场压力。在地方报媒,不少年轻人患有严重的经营恐惧症,对参加经营活动诚惶诚恐,设法逃避。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在于报媒没有真正把经营放到突出位置,在经营中缺少推进机制,比如忽略了制度的先导,跳开了舆论的鼓动,缺少了经营人员应有的地位和示范作用。

在内部开展股份合作经营,可以真正做到让市场说了算,打破“大锅饭”式的分配机制。由于保持了一级经营的稳定,在二级经营中强化绩效不仅不会造成大的异动,还能逐步引导和释放员工的经营动能。

3. 可以避免经营要素外流,让媒体人在内部就能找到第二第三职业

报媒内部文武全能的经营人才十分稀缺,如果外部市场机制诱惑过大,很容易导致报社有限的经营要素外流。报媒经营部门负责人辞职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优秀报人就是因为其经济价值得不到认可、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发挥,才产生了不惜抛舍自己钟爱的事业另谋生路的冲动。因此,有人会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兼职,有人干脆辞去报社职务,创办相关甚至构成竞争关系的实体。

实践表明,内部股份合作经营可以让经营人员安下心、定下身,也许报媒会因此分出一杯羹,但能为报媒保留更多的人才和资源。

4. 可以调动挖掘更多资源,克服报媒发展中的“投资短板”

因为体制的制约,资金投入成为地方报媒的“短板”,而这一定程度上来自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不少报社赚惯了版面广告的暴利,习惯于大把收钱,而不习惯大把投资,一些地方报媒甚至一直过着“只收益无投入”的安逸日子,钱或被地方财政控制,或压根就缺乏投出去的胆量。这样的经营理念严重影响到报业的发展。

内部股份合作经营可以吸引业内外资金,报社以无形资产也就是平台、版面等占股。目前,海门日报已有多个这样的项目,成为报社发展的新亮点。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往往是报人利用所在岗位积累个人资源。现在我们要改变观念,不仅要用足报社资源,还应将个人资源用于报业发展。这种资源利用上的颠覆,反映出报业生态的良性演变。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