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业内人问诊国产动画片:是真红火还是“虚火”?

2014年02月06日09:5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业内人问诊国产动画片:是真红火还是“虚火”?

  今年“深圳制造”的动画片《熊出没》热卖,成为票房达到2亿的首部国产动画片,票房的数字还在扩大中。

《聪明的一休》电影版。

《青蛙王国》剧照。

  马年贺岁档的动画片市场一片红火。2012年,这个档期有5部动画电影上映;2013年增长到8部;2014年有11部,其中国产动画片就占据7席。今年春节档动画电影里出现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和乐视影业这些影业巨头的身影。其中《熊出没之夺宝雄兵》(以下简称《熊出没》)突破2亿大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2亿的国产动画。

  国产动画片从“无人问津”到如今杀出一条血路,是真正的红火还是“虚火”?在可观的影片数量和票房之下一样暴露了一些问题,为何扎堆在“刚性”档期?受众群体为何低龄化?老品牌为何遭遇“滑铁卢”?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问诊国产动画片。

  问题

  1

  过分依赖“刚性”档期

  2013年共有23部国产动画片上映,九成以上集中在寒假、暑假、六一这三个档期。今年春节档的动画片可谓“来势汹汹”,前后共有11部动画电影上映,其中既有观众熟悉的“名牌”产品如“喜羊羊”、“熊出没”,又有《青蛙王国》、《我是狼》、《熊出没》等新秀;海外军团的《神偷奶爸2》、《聪明的一休》电影版、《拯救大明星》也来分一杯羹。

  从数字来看,去年贺岁档有5部动画片上映,主打六一档的有三部,而在三个月的暑期档中,共有8部国产动画片上映,仅仅这三个档期就有16部影片上映。

  有专家表示,动画片扎堆上映,从侧面反映出,国产动画片过分依赖“刚性”档期。

  从“影院一日游”到“雄霸贺岁档”,国产动画片为何能实现如此“变脸”?华夏星光国际影城总经理何云认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产动画片,选择在一个目标观众进入影院的档期可以理解,其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票房,但也往往因为竞争对手太多,导致票房分流。“对档期的过分依赖,根本原因在于影片的内容、宣传营销以及市场定位方面的不足。”

  问题

  2

  受众人群低龄化

  目前上映的国产动画片专门锁定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这是一种细分市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让票房找到落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嘉禾影城工作人员杨倩认为,目前国产动画片的覆盖面基本上锁定学龄前儿童、读幼儿园的儿童以及刚入小学的儿童等低龄阶段的儿童,“比如《喜羊羊》、《熊出没》,通过几年的电视播放的方式,已经植入这些孩子的头脑里了,影片上映,他们多数会去看。”

  国产动漫的产品受众低龄化一直饱受诟病。在日本,动漫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是32岁;动画片被分成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年龄层。而美国则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皆宜,如《狮子王》、《海底总动员》。

  制片人叶静认为,国产动画往往没有在题材上针对不同年龄受众进行划分,受众只面对儿童,但是却没有明确哪些是属于幼儿观看的,哪些是小学还有初中生观看,定位不明确。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黄维、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