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10月份,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类大型户外互动节目突然在荧屏上走红,不仅在电视上引发了又一轮综艺节目收视热潮,而且在搜狐、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也有极高点击率,还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中掀起了讨论狂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档节目能够脱颖而出,迅速吸引受众的关注,获得高收视率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旨在从受众和制片方等多角度来探讨《爸爸去哪儿》成功背后的因素。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亲子互动
《爸爸去哪儿》这样一档亲子形式的真人秀节目颠覆了以往的综艺形态,一经播出便赢得了超高的人气,权威调查CSM46显示首期收视率即获得1.423,第二期迅速涨到2.588,新近播出的第七期收视再创高峰,以全国网收视率2.69,份额17.37%,中心城市网4.96,收视份额20.22%的表现,不断刷新自己的收视记录,遥遥领先于其他综艺节目。除了“无心插柳”的巧合因素外,其背后的深层必然因素值得探讨,具有一定的样本价值。
一、受众对选秀节目的疲劳和亲子题材的接受度广
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热播开始,音乐真人选秀节目一直处于各大电视台追捧的重点,2013年夏天在《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快乐男声》、《中国最强音》等13档同质化的节目一起出现在电视上时,观众感受到的是审美疲劳和对此类节目缺乏新意的厌倦。在这时《爸爸去哪儿》横空出世,打破了选秀节目独占鳌头的局面,突破了传统综艺节目的窠臼,将室内综艺升级为野外综艺,将竞争惨烈的比赛变成突出节目的记录性而忽略综艺性的真人秀。父子或父女搭档真实、温馨的小清新情调,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温柔的情感。以最朴素纯净的亲子关系作为题材,本身就有极强的共鸣性,对于每个家庭的接受性都是零门槛,观众在观赏节目的同时,能从不同类型的“爸爸小孩”组合中找到共鸣。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不止涉及智力和体格方面,也体现在情感和性情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儿童时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都同样重要,好的父子关系会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对抗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父亲的冷漠与疏远,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然而在中国社会的很多家庭,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即使进入当代社会,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赖较为明显,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是普遍现象,母亲往往在家庭教育占绝对主导地位,孩子极其缺乏与父亲的交流和沟通。
而《爸爸去哪儿》中5位明星爸爸也都是事业型和主外型的,对家庭事务都比较陌生,符合大众家庭的分工,而节目特意安排由爸爸带着孩子单独生活72小时的情节就让大家眼前一亮,也让观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父亲,或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能从明星爸爸们与孩子相处互动中借鉴些许经验。
二、引进韩国的版权和本土化创新
相比于我国内地的综艺节目,韩国的综艺无论在明星参与度上,还是在节目构思和设置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一方面用明星吸引观众、创造欢笑,另一方面以教育和公益感化观众、创造感动。娱乐性与人文性交融形成了韩国娱乐节目的独特风格。《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版权和模式是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引进,此节目在韩国一经推出,便夺得该时段收视率冠军,有了国外成功的经验,也是引进节目的条件之一。从受众群的角度看,中韩文化差异性较小, 复制韩国的节目不会水土不服,明星爸爸和可爱宝宝的组合有十足卖点,在中国有足够的受众基础。从节目制作的角度,韩国节目制作模式成熟,引进韩国团队的制作经验,解决了节目制作的硬件问题。
从近两年的内地综艺实践来看,引进国外节目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本土化创新,是赢得本地受众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社会环境在向快节奏发展,观众往往喜欢直接而简单的视觉享受。考虑到韩国版《爸爸去哪儿》受韩剧影响内容拖沓,但缓慢的节奏不适合更喜欢“快餐文化”的中国观众收看习惯,于是湖南卫视省去原版冗杂的环节,通过更多环节的设置,加快了节目的节奏,让人耳目一新,迎合了本土受众心理和情感认同,使得节目取得了最佳收视效果。另一方面韩国的节目综艺性比较强,强调的是搞笑和气氛,而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导演谢涤葵和他的团队一向擅长拍摄纪录片,所以在中国版中加入了纪录片的气质,更为真实的还原了5对明星家庭的生活。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