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的叙述:线型结构的内容表现
悉德?菲尔德说:“结构就是把故事按照一定位置安排好的东西。[3]”戏剧式线性结构是电影叙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通常以时间顺序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推进故事的叙述,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
《放牛班的春天》采用倒叙的结构进行讲述。影片一开始是已经成为著名指挥家的皮耶尔?莫杭治在音乐会前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情悲痛的他在音乐会结束之后回到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当晚,幼时的同学佩皮诺来访,带来了一张童年的合影和一本学监克雷芒?马修老师在“池塘之底”任教期间写下的日记,翻开日记本,皮耶尔耳边彷佛响起了马修老师的声音,“1949年1月15日,经过多年在不同的领域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由此引领他进入回忆,从而进入影片的主体部分……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马修老师的日记结束,但“池塘之底”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是通过佩皮诺的讲述和皮耶尔的回忆继续完成故事的尾声。
《地球上的星星》则是按照顺叙方式来结构影片。影片以伊桑在水中的倒影切入,一脸天真无邪的伊桑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父母亲的期望和哥哥的优秀对比出伊桑的力不从心,于是他被送到了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里伊桑的孤独与痛苦让观众期待有人能够给他带来希望,尼克老师别出心裁的出场预示着他的与众不同,尼克老师给伊桑带来了春天,带来了快乐,最终在老师举办的大型画画比赛中伊桑获得了一等奖,他的才能和价值得到了认可。整个故事的叙述顺理成章,层层递进。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以马修老师为主线来叙事,讲述马修老师来到“池塘之底”之后给这里带来的改变。《地球上的星星》则以伊桑为主人公来完成影片,讲述伊桑在进入寄宿学校之前的情况,进入寄宿学校之后的孤独,以及尼克老师到来之后的改变。
三、爱的演绎:师生情谊的诗意境界
在《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中,老师都是爱的给予者。但同是爱的给予者,两者的形象却大不相同,各有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性格沉静,热爱音乐,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可是命运却没有给他机会成为音乐家,他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来到“池塘之底”。但马修老师对于这份新工作仍抱有热情,他尝试用各种方法改变“池塘之底”的状况。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进入教室遭到学生们的恶作剧时,面对校长的询问,马修老师为使学生免于惩罚而替他们遮掩;当校长对蒙丹进行严刑拷打时,马修老师忍不住制止;当得知佩皮诺的父亲已经在战场上牺牲,而年幼的佩皮诺却依然每周六趴在校门口等待父亲来看他时,马修老师给予了佩皮诺父亲般的关爱和照顾;当他发现莫杭治在音乐上的天赋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发掘莫杭治的音乐天赋,最终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这些情节体现出马修老师具有宽容心、爱心、热心、耐心等优秀的人格素养,他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正是他的这些品质为原本死气沉沉的“池塘之底”带来了生气和欢乐。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师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老师,这一点从他的出场就可看出。在一天的美术课上,同学们没有像平时一样等来美术老师,却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紧接着一身小丑打扮的尼克老师出场了,他带领同学们又唱又跳,气氛欢快。在办公室里,尼克与其他几位老师的交谈显示出他的不同,在那些老师看来,特殊学校里的学生是没有未来的,他们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些老师的看法,尼克老师不以为然。当他得知伊桑的情况时,他想要帮助伊桑,因为曾经他自己也和伊桑有着同样的经历。在去伊桑家家访时,伊桑的作品让他明白伊桑是有天赋的。于是,在课堂上他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小时候有读写障碍长大后却惊艳了世界的名人,并告诉伊桑,他曾经和他一样有着学习方面的问题,以此打开伊桑封闭的心扉。尼克老师给伊桑补课,和他一起做玩具、画画,在老师的帮助下,伊桑渐渐进步,笑容终于在伊桑的脸上绽放。影片的最后,尼克老师举办了一场画画比赛,在比赛中,伊桑得了一等奖,这是对伊桑的肯定,也是对尼克老师的肯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尼克老师的细心和对学生的爱心。
《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对待不同的人和事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由此来展现马修作为一个老师的不同侧面;而《地球上的星星》则主要是通过尼克老师关心帮助伊桑来塑造尼克老师的形象。一个沉静稳重,一个充满活力,相同的是他们都怀揣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