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2期

从《焦点访谈》看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融合【2】

吴琴

2014年02月13日15:2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论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融合——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

二、融合现状——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

(一)栏目定位

《焦点访谈》栏目的最初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语评说”。前三句是告诉观众:《焦点访谈》栏目是深度报道,而最后一句又警示观众:它也是新闻评论。整个定位既含有深度报道的特点又涉及到新闻评论的特点,则再次验证它是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1998年,《焦点访谈》栏目又提出了新的定位:“用事实说话”。较于之前的定位,它更加强调“事实”两字:一是评论者不需要对栏目内容做出主观评价,只需让新闻事实客观地传达给观众记者和评论员想要说的话,这体现出深度报道的优势;二是电视媒介要发挥自身的特性,多用画面语言作论据,在深入事实的基础上展开评论,而不能像纸媒那样,仅停留在纯抽象的概念演绎,这采用新闻评论的体裁。如把优势与体裁融合则是:“用事实说话”表明栏目中所有的“访”与“谈”都是围绕某一新闻事件的“事实”展开的,且“访”与“谈”又是以深度报道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缘起、发展及归宿的客观叙述。它用事实说话,对事实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最后由主持人对事实作出理性的点评,并引导观众去思考。如《黄浦江死猪事件溯源》,栏目中记者的“访”、记者与被采访者以及主持人的“谈”都是围绕“死猪事件”展开的,且栏目对于死猪事件的溯源,更多地是借助摄像机镜头呈现。

(二)栏目要素

任何事物都有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派生体裁,其要素是论点、论据与论证。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报道形式,其特点主要有:思维的立体性、背景的广阔性、论理的思辨性及开掘的纵深性[3]。《焦点访谈》作为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既有新闻评论的要素,又有深度报道的特点。以《问诊“带病”电梯》为例,栏目的中心论点出现在中间:说到底,一个字——钱,都是“省钱”惹的祸。继而运用一些事实性论据如“深圳市罗湖区长虹大厦内,一名实习女护士在乘坐电梯时头部被夹,导致动脉破裂当场身亡;湖北宜昌,正在运行的超市手扶梯断裂,一名老人坠亡。”和相关理论性论据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规定,电梯更新改造的经费可以从住房大修基金也就是业主在购房时所缴纳的公共维修基金中提取”去论证“为何是省钱惹的祸”。在思维的立体性上,编导通过对电梯受害者、伟达电梯公司负责人和其他方的考证来证明论点,且对论点做出了批评性的判断和对电梯该如何确保安全给出了具有主观思维的对策。在背景的广阔性上,栏目并非就事论事、低酌浅唱,而是取材空间广阔,以论题(事故频繁发生)为主线,用翔实、生动、有说服力的论据论证“‘省钱’是事故发生的关键”。在论理的思辨性上,栏目从事故频繁发生着手,得出“省钱”惹的祸,进而提出两个疑问:有没有办法降低这种风险?比如缩短电梯使用年限,让它在可能出事前及早退役?疑问的提出和后面的论证对观众有很大的启发。在开掘的纵深性上,栏目侧重于回答“Why”,分析了电梯的直属利益群体(物业公司、维修公司、生产厂家及监督部门)的表层,又深层次地挖掘其背后的利益分配。

(三)栏目语言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编码方式,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深度报道属于一种详访型报道,对语言有着生动和准确的要求。新闻评论属于理论范畴,表达的又是观点性意见,为了能让观众认为栏目好看,其语言应是“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爱憎分明、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朴素精炼、要言不烦”[4]。以《村医,你过得还好吗?》为例,它所涉及的时间(年份、月份等)、地点(各村卫生室、卫生局等)、人(村医、患者等)、事(生存状况)、过程(政府补助下发等)、关系(医患关系、村医与上级领导等)等都是可以找到确切的汉语言符号;此外,栏目运用电视语言(画面和声音)对新闻事件的过程及场景进行展现,生动形象地记录人物言行举止。在对事件的评论上,主持人也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观众,巧用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讲述的实在、通俗。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