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公益传播中“人”的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除了强调媒介具有各种偏向性,同时它也强调人是媒介的核心。重点关怀如何研究人与媒介的关系[6]。在电视构建出的媒介环境中,人左右着节目质量。电视公益传播虽以公益传播理念为核心,但也必须重视“人”的作用,才能提升其传播价值,实现社会效益。
1.主持人:品牌化标识。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符号和代表,他/她对节目内涵的理解往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众。一位跟节目吻合的主持人能够帮助树立节目品牌形象,使节目脱颖而出。《梦想合唱团》的撒贝宁以妙语连珠、收放自如和热情奔放体现出他的智慧。在第一季,小撒和胡彦斌即兴对歌《我和你》,现场改词引来观众抑制不住的掌声和笑声,将气氛推向一个高潮。第二季的总决赛,他以巧妙的方式将“弱智小朋友”的说法,友善地改成“智力存在残疾的孩子们”。而上海队队员们在比赛排练间隙,为宁波队想要帮助的智障儿童制作了特殊教具的这个举动,撒贝宁一语中的地点出:“梦想没有输赢,公益不分大小,在这里没有上海队,没有宁波队,只有梦想合唱团。”
2.选手:“明星+平民”模式。公益节目是为公众提供一个话语的表达渠道,为公众搭建话语空间,发挥大众媒介沟通与协调的职能,维持社会的良性发展。《梦想合唱团》利用明星效应,搭建一个各阶层之间的沟通和互助的桥梁。在《梦想合唱团》节目中,所有合唱团队员都是各行各业的老百姓,它符合节目的“平民语态”,如卖红薯的大妈许淑艳、大山深处的天籁高音韩灵花等。而明星的角色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起”为公益梦想努力的人。他们是主持人良好的合作者,也是选手们的良师益友。
3.观众:积极的参与者。要让观众在节目中发挥其主体性,媒体就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和表现人物命运、情感以及他们的深层心理状态。《梦想合唱团》让观众感觉不仅仅只是在看电视,而且还在和嘉宾以及场内的人一起活动,拉近了普通人与明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媒介传播中的距离感。在比赛当中,晋级不是由专业的评委来决定的,而是由现场的观众投票进行抉择。200位普通观众、43位媒体人和50位音乐院校的师生组成观众团,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参与性和传播实效。场外的受众也有许多参与节目的机会。如屏幕底部的字幕提示着新媒体观看及互动参与方式,在线上也推出了冠军预测投票和梦想金曲人气榜等微活动。
三、结 语
《梦想合唱团》的出现给电视公益传播提供了范本。无论是节目的收视率还是美誉度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该节目利用了电视媒介独特的偏向,在保证电视“品格”的基础上,加入公益元素,使电视节目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诚如西方媒介生态学纽约学派奠基人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那样,“技术本身并不是恶魔,但‘机器崇拜’是魔鬼。[6]”但是人在媒介环境中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梦想合唱团》重视“人”在节目中的角色扮演,在主持人、选手、观众之间产生互动与共鸣,建立平台将公益落到实处,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与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价值、思想高度甚至不是同类节目所不能比的。
(作者简介:唐巧盈,女,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主要从事新媒体与社会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兰卉,季宸东.2007 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年度报告[EB/OL].人民网,2009-02-24.
[2] 卢小波.从《梦想合唱团》看节目的品牌创新[J].电视研究,2012(7).
[3] 任姗姗.《梦想合唱团》有梦想的歌声最动人[N].人民日报,2011-12-08.
[4] (美)约翰?菲斯克著.祈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美)林文刚著.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石长顺.电视专题与专栏——当代电视实务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