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会视野:“家”的归宿——心灵的港湾
在情感访谈类节目普遍化、炙热化的今天,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大众化的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转型时期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个体心灵的无依感。情感节目就是在人们普遍面临情感问题和心理困疾的背景下出现的。现实世界的快节奏很大程度上使得个体在心灵上迷失了“家园”。《北京不眠夜》这个情感类节目顺应了社会需要,以现实的话题为切入点,配以治愈系音乐、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以及主持人特有的温暖亲切的语言、平民的视角和群众参与的方式,使许多受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为在寂寞夜里不眠的人提供了家一般的温暖,心灵因《北京不眠夜》而有了归属感。而可以如此成功的打动听众的更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北京不眠夜》在做每期节目前,都要利用先进的传播及社交软件对受众的喜好做大量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策划编写。力求让节目具有温暖,治愈,港湾式的品牌效应。
六、结 语
午夜情感类节目以独特的情感视角为繁忙奔波的人们以心灵的共鸣,在科技发达、人心日益浮躁的今天,这类广播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目类型。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广播节目市场上,午夜情感类节目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反观当前我国广播类情感节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些改进既包括应如何坚持节目的正确舆论导向,同时要体现在节目的策划上,以确保节目内容丰富持久、多种多样,以及节目的特色和主持人的风格与专业水平。而《北京不眠夜》则无疑为这样的改进提供了有意借鉴。希望未来的午夜广播情感类节目会如《北京不眠夜》的片花里说的那样——“可以在城市的夜空下守候每个不眠的灵魂,静静分享彼此内心的悲喜,在有爱的夜晚共同守望晨曦。同时,和你一起用心祈祷,让我们遇见幸福。”
(作者简介:刘轩廷,女,吉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
参考文献:
[1] 颜洁如.浅析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色[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2f8483fe700abb68a982fb8c.html.
[2] 刘嘉.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EB/OL].http://wenku.baidu. com/view/6b6ad1dcd15abe23482f4deb.html.
[3] 郑恩,范宇.透视午夜广播谈话类节目[J].青年记者,2008(36).
[4] 叶涯.对广播节目受众、定位和特色的思考[J].声屏世界,2001(9).
[5] 潘嘉艺.广播节目主持人声音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3(11).
[6] 贺晓娇.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塑造[J].青年记者,2010(8).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