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解读基于传媒视觉化的儿童媒介使用困境【4】

覃芹 何秋红

2014年02月26日13:44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六、结语

传媒的视觉化不是过错,但忽视传媒视觉化负面因素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并任由儿童沉溺于视觉冲击,就不仅是错误,而且是失职和失范了。因为儿童与媒介的接触伴随他们成长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对于儿童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自己是什么”,[8]帮助儿童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本文由南通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基金支持)

(覃芹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生;何秋红为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俞秋萍.“媒介视觉化”理论探析[J].新闻窗,2009(1).

[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郑艺.民族文化传播与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养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3(8).

[4]Valkenburg P. M.,van der Voort. T. H.A.: Influence of TV on Daydreaming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y-cal Bulletin,1994,Vol.116(2):316~339.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1.

[6]王一川.中国电影的后情感时代——《英雄》启示录[J].当代电影,2003(2).

[7]Plumb,J.H.:The Great Change in children.Horizon[J],Vol.13,No.1,Winter 1971:9.

[8]尼尔·波茨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王昱(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