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3期

民生新闻的创新思考【3】

吴  慧

2014年03月04日16:4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六、题材介入公共生活的创新

民生新闻通过媒体建立社会的公共讨论平台,将人们汇聚到一个能够互相了解和认识的空间,强调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能够提升大众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力。2011年3月,栏目记者深入蒙自冷泉镇一个一直不通公路的糯谷迷村进行采访,两位女记者徒步行走了近两小时才到村里,村里的艰苦条件让我们难以想象,所有的房子都是土坯房,没有自来水,群众很多都还吃着包谷饭,其实那里的群众是非常勤劳的,但栽种出来的经济作物运不出去,想盖砖瓦房,钢筋水泥又运不进来。栏目新闻《看那遥远的小山村》播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冷泉镇随后投资了40多万元为这个村修建了一条土路,记者又积极多方联系,最终市民政局投资了7万多元为糯谷迷村架起了输水管道,解决了老百姓的交通和饮水问题。在选题上注意与生活贴近,用低姿态视角寻找区域内受众普遍关心的兴趣点,发布这个地方的公共资讯,挖掘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关心的、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

七、现场出镜的讲述创新

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化,电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记者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解说新闻,记者出镜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有利于增强民生新闻的现场实感。可以说出镜记者的讲述就是整条新闻的眼睛,让观众参与其中仿佛身临其境。他们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身份出现,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

很多突发性的新闻在记者赶赴现场的过程就已经发生完了,例如2013年夏天,一名男孩在蒙自某广场喷泉内嬉戏,打闹中不慎踩到了音乐喷泉口,被冲上近2米的空中后摔倒在地,口鼻出血,衣裤也被冲破。还有蒙自市一施工工地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一根钢筋突然从高空坠落,插入了一名正在下面作业的工人的身体里。像此类新闻,就得靠记者出镜来调动和还原,通过他们移动式出的镜讲述来营造现场感,但有一些却不适用于这一方法,如各类救援的新闻。记者从一开始接到线索时就可以介入,营造紧张气氛。比如说草坝镇仙景村委会一石榴地里,一名两岁多的小男孩坠入10多米的深井中,红河特勤中队和蒙自市消防大队官兵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展开营救。记者就在采访车上出镜,讲述已经了解到的新闻信息片段,吊起观众的好奇心。到达现场后,我们的记者小跑接近现场,发现井口直径只有30厘米,但井深约有12米,虽然由于干旱,井内干枯,但鉴于井口太窄加之小男孩年纪小不会配合,救援难度非常大。虽然话筒中会有喘气声或者不连贯的情况,但这样的细节,会让观众更有关注度、认同感和紧张感,我们就是要用记者的身体语言来叙述过程,烘托现场。记者采访要深入、扎实、理性,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梳理、理性分析、多层次展现,最大限度的彰显新闻的价值,凸显人文关怀,最终该条新闻获得了2012年云南省广播电视一等奖。

出镜记者的情绪要和观众共鸣,采用微观视角,讲究人情味和故事性。比如我们报道2011年底蒙自胡家寨的女孩小江和男友在自家二楼被人连捅数刀致死。杀人凶手竟是女孩的前男友,因为嫉妒,见不得早已经分手的女孩有了好的归宿,典型的“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在女孩快要结婚的时候,把一对准新人双双杀害。而要讲好故事,就要把自己当成观众,出镜记者所要出镜的内容就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内容,将自己采访时的情绪传达给观众,以一种人性化的讲述,来表现自己的立场和媒体的力道。

八、结 语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和生存状态,通过以上所讲的创新,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多视角和创新性的传播形式,使电视栏目成为人民群众真正爱听爱看的精神财富。(作者系云南省蒙自市文广局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编辑,主要从事节目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中银.浅谈舆论监督的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e23f601015j9b.html.

[2] 张淑贤.关于电视新闻记者出镜[EB/OL].http://blog.sina.com.cn/shuxianzhang.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