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马奔腾:彰显中华传统生肖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中,马排行第七。而用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词语象征着健旺非凡的品质,用千里马比喻杰出的人才,便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精神内核。马是众多文人墨客在诗画中的咏叹,被赋予众多的正能量。
马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开场即以“马”这一主题作为引线:一匹白色的骏马奔腾而出,带动万马奋蹄,再切换至人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回家团聚,转换到歌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拉开了晚会的帷幕。
而最能彰显马在中华文化中象征意义的节目当属舞蹈《万马奔腾》。《万马奔腾》塑造的是刚性、奔放、充满活力、蕴涵磅礴气势的骏马形象。舞蹈开场时,利用灯光和类似长桌子道具的掩映,位于舞台后端的两排舞者只有身体上部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激昂的打击乐中,他们采用一系列刚劲有力、快节奏的上肢动作,演绎出奔马的力量感和速度感,充分体现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使用体姿符号来思维的特性,而主要体现为动作思维。[4]”舞者佩戴的头盔配以长长的装饰物,酷似飞扬的马鬃,头饰和服装的主体采用银白的颜色,配以暗红色花纹修饰。紧身的服装塑造出饱满结实的身体线条,充满动感的张力。随着LED屏幕上烟花爆燃,后排舞者隐去,前排9位舞者姿态各异地带动舞蹈进入第二部分。伴着一声骏马的嘶鸣,前排舞者轮流跃上简洁的道具桌子,舞姿既似骏马奔腾跳跃,又如勇士策马扬鞭。“舞蹈主体以审美情感发展的流动线支配者身体动作、姿态,经过艺术概括和艺术抽象熔铸为技巧等,在时空中按照不同的向度延伸、拓展,使情感与形体动作得到恰到好处的融合。[4]”
与此同时,多媒体屏幕上从激荡变换的蓝色烟雾中迸发出红色和黄色的火光,火光之中,一匹红色的骏马昂然奋起前蹄。舞蹈第三部分由前排和后排舞者共同完成,前排舞者展示了大幅度的激越动作,不时跃上道具桌,奔跑到舞台的前端,恰如宝马一日千里的疾驰,其中又夹杂着静态的造型,犹如立马前瞻。后排舞者则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多媒体背景上用火焰的光芒展示了不断奔跑驰骋的骏马形象,在五匹火焰奔马一跃而起的瞬间,舞者用错落有致的造型完成了万马奔腾的艺术创作。
四、谈古论今:传承中华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过年吃年糕是很多地方老百姓的传统,不同地方年糕的做法和材料虽不尽相同,但都含有“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在马年央视春晚的现场,特别推出了一个高达九层的塔状年糕。据主持人介绍,年糕的制作材料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五大洲华人华侨聚集地。每一层年糕所采用的食材都有着特别的寓意。如来自云南的玫瑰花寓意“花开富贵”,来在陕西的柿子饼寓意“万事如意”,顶层的山西面塑千里马昂首挺胸,寓意“马到成功”。另外,年糕中还含有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长白山的“长寿果”松籽、皇城根下的美味北京果脯等。用各地食材制作的年糕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团圆,在中华文化中,数字“九”还寓意着吉祥尊贵。“张灯结彩迎马年,我家马年年年糕”,春晚用年糕送祝福,用中国人舌尖上的年味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味和延续。
而过年的民俗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变更。歌曲《群发的 我不回》就用琅琅上口的民谣唱出了中国人拜年方式的转变:小时候孩子们跟着爸爸妈妈走家串户去拜年,上学时寄往远方的明信片传递了祝福,现如今用手机短信拜年成为时尚。可是有时候词藻华丽、深情款款的短信却因为是群发的而变得索然无味,大家开始重新怀念真诚的祝福。 歌曲《群发的 我不回》平实朴素,调侃了群发短信的拜年方式,描述了过年时人们对祝福的渴望,让大众在审美的愉悦中感悟到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内心深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马年央视春晚是一场充满文化仪式感的盛会,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演绎了中华文化血脉传承的家文化,彰显了中华传统的生肖文化,传承了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俗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刘秀梅,女,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与文化产业研究;万喃喃,女,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与文化创意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刘秀梅.影视审美思维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3] 张春生.试论白描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J].电视研究,2005(1).
[4] 刘秀梅.在情感与符号表现之间——舞蹈艺术内在机制探析[J].舞蹈,1992(3).
上一页 |